專題報導

    建築節能先做好 開冷氣不是問題──智能綠塔建築師專訪

     報導/陳文姿

    承接上篇)「如果冷氣只開一小時就能達到開24小時的效果,開冷氣會有問題嗎?」

    跟建築師弗萊(Wolfgang Frey)的對話很有意思,這位正在德國綠色城市弗萊堡(Freiburg)打造新一代建築,配備百萬瓦儲能技術的智能綠塔(smart green tower)建築師,一開場談的不是智慧電網、不是儲能技術,而是「我的曾曾祖父」。

    智能綠塔建築師建築師弗萊(Wolfgang Frey)
    智能綠塔建築師建築師弗萊(Wolfgang Frey)。後方警察局為他的作品,照片為垂直的木頭外牆及空調設備。攝影:陳文姿

    不忘傳統建築智慧  高科技更升級

    弗萊父親、祖父都是建築師,家族在弗萊堡土生土長。他從電腦裡翻出一張德國南部黑森林地區木造老屋的照片,指著傳統房舍的共同語言──屋簷、迴廊、陽台,「這是我曾曾祖父留下來的房子,你看,150年來還是保存良好,而且遮陽與通風效果絕佳。」

    弗萊解釋更多細節,過去木造老屋順著木頭紋理而建,木頭是垂直的,讓雨水可以快速排出。而現代建築師為了展現摩登潮流感,更喜歡用水平方式堆疊木材,所以木頭很快出現腐朽問題。現代建築師也不愛屋簷,這對夏天會飆過30度的弗萊堡非常不利,缺少遮蔭只會讓屋內更熱。

    弗萊直言,不去善加利用太陽光,讓熱直接進到屋裡,再用化石燃料產生的電力去對抗資源,這是最愚笨的。在弗萊的建築師事務所與智能綠塔設計裡,他直接把太陽能板用做屋簷跟陽台。

    「我們現在更聰明,太陽能板不僅可以遮蔭,還可以生產綠源,這就是科技!」

    弗萊勇於挑戰別人不敢的新嘗試,但骨子裡仍依循傳統建築的基礎。為何沒跟著摩登的建築語言走?他指著頭笑說,「你看,我沒有頭髮,這就是我的優勢。我知道被太陽直射的苦,時時提醒我遮蔭的重要性。」

    0613-2
    弗萊事務所的外牆直接用太陽能板做陽台建材,省下原本陽台的成本。攝影:陳文姿

    保溫隔熱確保省電  節能就是賺錢

    建築節能的做法早就深植弗萊的每棟作品中。對於「節能代表吃苦」、「省電就不要開冷氣」,弗萊大表驚訝。他說建築師要了解人的需求。人們追求舒適的生活,要抵抗高溫炎熱,把溫度降低是必須的。「但是」,他反問,「如果冷氣只開一小時就能達到開24小時的效果,開冷氣會有問題嗎?」

    他指著弗萊堡一棟警察局外的冷暖氣設備說,大家都搞不清楚這機器到底是什麼,因為它只運轉十幾個小時。

    「這是指一年十幾個小時?還是一個月?」記者追問。「是五年,從建築啟用的那天到現在,只轉過12至16小時。所以說,開冷氣完全沒有問題,問題是如何把建築的節能效果提高。」弗萊答。

    這棟警察局也是弗萊作品,部分外牆採傳統垂直木條。弗萊堡的冬天可以降至零下20幾度,為了確保冬天有足夠的陽光,夏天又能遮蔭,屋簷的寬度必須配合太陽高度計算。不足時則由窗簾扮演輔助的角色。三層的玻璃外牆能有效減少熱能傳導,加上氣密窗戶,冬天可阻擋室內暖氣流失,夏天也有減少過多熱能進到室內的效果,這在德國非常普遍,效果與價錢跟水泥外牆相差不多。

    施工跟材料價格取決於當地市場。在德國,因為建築節能標準額外墊高的成本,約需八到十年才能回本,隨設計與電價而異。以智能綠塔為例,預估回本要等15年。「在電價便宜的地區,推動節能建築是不是更難? 」這對弗萊而言,又是一個怪問題。

    他答,一棟建築可是要用上五、六十年,甚至更久。就算要花上二十年才能回本又如何?想像一下,二十年過後,省下的電費都是賺的,四十年後也繼續在賺,這可是一筆龐大的利益啊!

    弗萊堡郊區小鎮,左邊是傳統建築,太陽能板屋頂非常普遍
    弗萊堡郊區小鎮,左邊是傳統建築,太陽能板屋頂非常普遍。攝影:陳文姿

    永續的解答──傳統永續

    對弗萊而言,節能只是被動減少能耗,要再進一步增加再生能源,才能達到零碳建築。節能是基本功卻很重要,當一棟建築每年每平方公尺的能耗已經降到7.5度時,零碳目標就不遠了。

    弗萊近年在中國有不少作品,做為一位德國建築師,他如何挑戰不同氣候帶的建築節能?他說,很多人想買德國車、德國冰箱,但說到德國房子,卻是行不通的。房子無法世界通行,這項「產品」不能直接放到國外,但「理念」卻可以。首先要從當地的氣候、資源以及人們的習慣開始,一樣要去看傳統建築是怎麼設計的、為什麼這樣設計。

    再次回到原點。弗萊說,我們都要向我們的曾祖父、曾曾祖父學習。過去的年代人們因為貧窮,想要省錢、想要節約,這就是節能。對每一分資源都很珍惜,這就是永續。(系列報導,繼續閱讀下篇

    智能綠塔(Smart Green Tower)完成後示意圖
    智能綠塔(Smart Green Tower)完成後示意圖。圖片提供:Frey Group 

    ※本文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共同刊登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8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