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舒適節能設計先看「微氣候」 國內首座氣候建築資料庫免費上線

    也許你想知道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由台達電與中央氣象局、台灣建築中心合作,3月7日正式上線。第一年計畫目前已經完成人口稠密區13個站點,下一階段將擴充到26站,讓每縣市至少有一個示範型的佔點。

    報導/陳文姿

    每個地方的日照、溫溼度、風向、降雨都不同,也隨四季而異。坐北朝南不再是金科玉律,建築師如何配合當地氣候條件,設計最節能的建築,其實是仰賴「微氣候」資料。這些過去要向氣象局申請,再經過建築師分析轉換的珍貴資料,現在起可以在「建築微氣候資料庫」平台上直接免費下載。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發起,預計以三年時間逐步完成。昨(7)日完成第一階段,13個測站的日照、風速、溫度、濕度、雨量等24項資訊經轉換與整理後,均已放在平台(http://www.weatherservice.org.tw/)。

    20180307 台達電微氣候資料庫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上線,提供13個氣象站的日照、溫溼度、風向、降雨24種氣象資料,並可直接與建築軟體接軌。截圖自「建築微氣候資料庫」

    不需額外耗電的「微氣候」建築設計     

    建築常會依據氣候而設計,「微氣候」有何不同?九典建築師事務所執行長林章鍊指出,大家認為台灣冬天吹東北風夏天吹西南風,但實際上,在山上、海邊、每個區域氣候都存在差異。

    台灣建築中心主任工程師李明澔解釋,所謂坐北朝南、或是坐南朝北的設計常是憑感覺、或是憑過去資料。有了更詳細的微氣象資料後,不僅知道開窗該朝哪裡,還可精密計算出開窗率,或設計風廊,讓建築達最大效益。

    九典建築師事務所永續長蔡岳倫也舉例,建築外殼的各面受熱都不同,經微氣候分析後,受日照比較多的地方就可以加強隔熱材的使用,或以設計手法來減低日照。

    蔡岳倫解釋,過去設計微氣候建築時,需先向氣象單位購買當地氣象資料,進行分析後,再將結果輸入到建築模型軟體中,氣象與建築間無法直接連結。「建築微氣候資料庫」平台輸出的格式可直接輸入建築軟體,讓過去分開的二套系統可以更好的連結。

    0307-6
    氣象資料對於建築設計的影響,圖為建築外部環境模擬。資料來源: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氣象+建築 跨領域結合共創平台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由台達電與中央氣象局、台灣建築中心合作,委託台大大氣系教授陳泰然團隊開發。7日正式上線,台達創辦人暨基金會董事長鄭崇華、中央氣象局局長葉天降、台灣建築中心董事長楊欽富、台大大氣系教授陳泰然等人均親自出席。

    國際氣候發展智庫執行長趙恭岳表示,第一年計畫目前已經完成人口稠密區13個站點,資料涵蓋過去近20年(1998-2016)的氣象資料。經過計算與轉換,提供四種格式,可適用主要的建築能耗分析軟體。下一階段將擴充到26站,讓每縣市至少有一個示範型的佔點。

    0307-3
    「建築微氣候資料庫」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發起,結合建築與氣象界力量。攝影:陳文姿

    微氣候建築非強制  建築節能靠自願

    微氣候建築設計目前仍未被廣泛採用。蔡岳倫指出,通常是用在建築師在參加競圖時,用來強調設計上的特色,綠建築標章並未規範微氣候設計,在業界也不普遍。

    力推綠建築的鄭崇華也有感而發。他指出國內有些建築顧問擔心隔熱要做好,牆壁比較厚,就會更花錢。但是牆上花更多錢,裡面的冷氣費就可以省下來。綠建築不該是很貴的建築,未來更普遍後,材料成本會再下降。

    趙恭岳表示,建築部門在2016年各部門電力消費中就占了19%,如果能讓建築節能效益提升,就能達到具體的減碳目標。在很多國家,建築節能已經不是自願性遵守,而是法律要求。紐約在去年9月就曾倡議要求表面積超過25000平方呎商業大樓進行節能改建。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0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