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名間焚化爐明日環評 縣府為何要蓋? 從垃圾數據、調度政策看端倪

    南投縣府將在明(23)日召開名間焚化爐環評初審會議。縣府表示,截至2024年底縣內已堆置31萬噸垃圾,興建自主設施才能解決問題。然而從數據來看,南投人口逐年下降,垃圾量卻不減反增。

    台灣垃圾處理責任屬於地方自治範疇,中央僅能在天災等特殊情況下調度焚化爐,無法在平時有效協調跨縣市垃圾去化。全台焚化爐處理量尚有可觀餘裕,不過中央曾多次表態,鼓勵地方政府「加速建置自主處理設施」。

    南投名間有大片茶園,製茶產業興盛,南投縣府規劃在鄉內興建焚化爐,明(23)日召開環評初審會議。攝影:陳昭宏
    南投名間有大片茶園,製茶產業興盛,南投縣府規劃在鄉內興建焚化爐,明日召開環評初審會議。攝影:陳昭宏

    南投人口減少、垃圾卻增加 縣府盼徹底解決垃圾問題

    南投縣府預計在名間鄉新民村興建焚化爐,「南投縣垃圾處理及再生能源中心」計畫明(23)日即將由縣府環保局進行環評初審。

    焚化爐選址名間的消息,自去年公布以來,隨即引發民眾擔心衝擊當地茶產業,環團也質疑南投興建焚化爐的必要性。縣府在環說書中指出,近年外縣市設備老化,能代燒南投垃圾量逐漸減少,由於無法及時處理垃圾,縣內廢棄物堆置嚴重。至2024年底,縣內堆置垃圾量超過31萬噸,並每年增加4萬噸。縣府認為,擁有自主處理設施才能徹底解決垃圾問題。

    根據環說書,占地7.5公頃的焚化及附屬設施,日處理量為500公噸,每日潛在可進爐垃圾約362噸,含一般生活垃圾270噸、巨大垃圾7噸、事業廢棄物61噸,及農業廢資材24噸,場址坐落在濁水溪畔,土地使用分區為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

    根據環境部廢棄物統計,南投委外焚化的垃圾量在2010年代初期約維持在每年9萬噸上下,但從2016年起大幅下滑,2021年更降至僅約4萬噸。

    儘管南投人口逐年減少,垃圾總量卻不減反增。2015~2024年的10年間,垃圾量成長21%。垃圾缺乏有效去化管道,逐漸在縣內堆積。從2016年開始,南投垃圾妥善處理率和雲林並列全台倒數一、二名。

    30年前的焚化爐計畫為何起死回生?

    地方面對是否興建焚化爐的決定,也須看中央垃圾政策的演變。行政院1992年推動「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催生1990~2000年代初期的大規模民間「反焚化爐運動」,各地團體串聯成「全國反焚化爐聯盟」訴求停建當時的七座焚化爐,包含苗栗、新竹、南投、雲林、花蓮、台東、澎湖。其中的南投縣集集鎮,居民憂心環境衝擊,甚至自主舉辦公投,贊成僅90票,以不通過收場。

    各地反焚化爐運動使當時的環保署及行政院永續會決定,重新評估焚化爐必要性。2005年,時任行政院長謝長廷要求檢討焚化爐政策,各地焚化爐計畫取消,台灣垃圾去化政策從「一縣市一焚化爐」轉向「區域合作」模式,由有焚化爐的縣市協助代燒。

    然而10年過去,2015年起台中、南投、彰化、雲林、新竹等多個縣市,卻陸續出現垃圾嚴重堆置,監察院2016年的調查報告指出,垃圾處理的區域合作機制已「明顯失靈」。

    環保署(今環境部)在2017年提出「多元垃圾處理計畫」,除更新既有焚化爐外,也多次強調地方政府「應加速建置自主處理設施」,也讓南投推動焚化設施的計畫多年後起死回生。

    2024年全台焚化爐餘裕量尚有300萬噸

    南投的垃圾已多到必須蓋焚化爐解決嗎?從帳面數據來看,台灣的焚化量能確實有餘裕。南投縣2024年約產生23.2萬噸生活垃圾,扣掉回收和廚餘,須處理量僅9.7萬噸。同年全台焚化餘裕量總計307.3萬噸,距南投較近的縣市(台中、彰化、嘉義)合計也有45萬噸餘裕量,處理南投垃圾綽綽有餘。

    但這些餘裕實際上很難被有效調度。翻開《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作業辦法》,當中明定焚化設施由地方政府主責,中央只能協助技術支援、法規研擬與補助,並不直接擁有或管理焚化爐。

    《廢清法》2017年後雖授權中央「必要時」可調度焚化爐,但僅限天災人禍等特殊狀況,這也使地方更加傾向興建自己的焚化爐。

    環團:蓋焚化爐是「後遺症最大」的作法

    名間鄉反焚化爐自救會成員、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民進黨立委羅美玲、名間鄉長陳翰立等人今(22)日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自救會成員陳秋娟擔心,焚化爐恐排放戴奧辛、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但縣府至今未提完整健康風險、農業經濟等衝擊評估,無法接受在資訊不全下匆促環評。

    羅美玲則強調,垃圾處理的確需要解方,但農業部、環境部也有必要對焚化設施衝擊自然資源及產業,提出完整分析及配套。陳翰立也表示,茶鄉旁設焚化爐恐動搖名間多年累積的市場信任,呼籲農業部啟動焚化爐對茶產業的經濟衝擊評估,避免讓茶鄉成為錯誤選址的犧牲者。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則表示,南投縣府未依照循環經濟的政策原則,完善源頭減量,並做好分類回收、採行非焚化處理技術,反而選擇「後遺症最大」的焚化設施,未來恐得面對空污、有害灰渣等問題。

    縣府明(23)日將召開環評初審。環境部日前說明,焚化爐為法定須進入二階審查的案件,此類案件的環評說明會依法可在初審後、範疇界定會前再舉辦。另外,未來舉辦範疇界定時,無論是否事先受邀,縣府都應讓所有民眾入場表達意見。

    名間焚化爐興建的消息傳出後,在地民眾擔憂影響在地產業而表態反對。攝影:陳昭宏
    名間焚化爐興建的消息傳出後,在地民眾擔憂影響在地產業而表態反對。攝影:陳昭宏

    南投其實燒過垃圾? 短命草屯焚化爐只營運3年

    許多人以為南投沒有焚化爐,嚴格來說並非如此。南投草屯有一座短命的焚化爐,至今仍矗立在大肚溪畔。這座日處理量只有95公噸的小型焚化爐,當時是由草屯鎮公所依行政院「過渡時期緊急垃圾處理計畫」規劃興建,早年在地方引起激烈抗爭

    焚化爐2003年完工啟用,然而環境部的補助年限僅有四年,草屯鎮公所卻自行與得標BOT案的巨展公司簽訂整整七年的垃圾處理合約。最後在公所無力繼續支付垃圾處理費、小型焚化爐處理成本過高[1]、排放不符最新空污標準等因素下,即便中央補貼垃圾處理費,草屯焚化爐仍在2006年宣布停爐。

    草屯鎮公所因此案遭監察院糾正,且在訴訟中被判須賠償巨展2.1億元,環保署則決定補助鎮公所2.3億元協助賠償和相關費用,焚化爐的產權則從公所轉移至環保署,成為台灣第一座中央層級的焚化爐;該案雖經評估可復爐處理污泥,但多次招標卻都以流標收場。

    2012年,草屯焚化爐轉型成環境教育園區;2020年代後,因結構安全及景觀問題開始規劃拆除工作,原預計2024年底完工,但至今仍未有動作。

    [1] 業者開出的垃圾處理費,高達每噸2835元,整整比運至外地燒的1000元還貴出將近兩倍。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2297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