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來,企業投資減碳常有漂綠疑慮,讓外界也質疑綠色債券是否真有成效?國際清算銀行(BIS)3月研究報告指出,企業發行綠色債券後的四年內,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下降超過10%,其中又以碳密集產業的成果更佳。

自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以來,國家與企業紛紛投入減碳,希望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C以內,並致力達成1.5°C的目標。不少企業選擇發行綠色債券,用以投資減碳或環境改善計畫。根據BIS,綠色債券市場2018年以來成長近六倍,規模達2.9兆美元。
BIS分析後發現,發行綠色債券的企業,四年內整體排放量的降幅超過10%,且每單位營收的碳排放降幅更顯著,下降達30%之多。
企業碳排放可分為三個範疇。範疇一是企業直接碳排放,例如製程、廠房設施所產生的碳排;範疇二是使用電力與能源而產生的間接排放;範疇三則涵蓋供應鏈的碳排。研究指出,發行綠色債券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明顯成果,範疇一的排放平均下降達21%,整體而言,三個範疇都有不錯的成果。
企業發行的綠色債券規模只占企業總融資金額的一小部分,研究團隊認為,並不是發行綠色債券就能減碳。這些減碳成果的主要推手應該是企業對減碳的承諾與行動。換言之,綠色債券只是傳遞出企業決心的「訊號」。
此外,報告作者也不忘提醒「漂綠」的隱憂,並坦承確實有資產管理人員只是藉由綠色標籤來達成其目的。在這種情況下,綠色債券的效益可能會大打折扣。雖然透過資訊揭露、環境影響的報告、第三方的認證或第二方意見報告(SPO)等機制,都有助確保綠色債券能名實相符,不過,這些機制大多只是自願性,仍有待觀察。
參考資源
- BIS(2025年3月11日),Growth of the green bond market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 路透(2025年3月13日),Firms that issue green bonds better at tackling emissions, study shows
- 綠色中央銀行(2025年3月13日),Green bonds followed by drop in company emissions, study fi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