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台第一座水力電廠在新店
新店溪流域最早的發電廠,是由當初在龜山烏來一帶從事伐木產業的日本商人土倉龍次郎,發現新店溪上游的南勢溪地形陡峭落差,有著豐沛水源,遂選定南北勢溪匯流的雙溪口蓋發電所,目標是供應台北政治中心的電力需求,在1905年竣工落成的龜山水力發電所[1],正式為台北開啟現代化的門道。
因新店溪豐沛穩定的水量川流不息,陸續建造了小粗坑(小)、烏來(烏)、桂山(龜)發電廠,又稱小烏龜,三座電廠至今仍運轉不輟。在當時,小烏龜的總發電量是全台發電量的1/4,肩負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
小粗坑發電所在1909年啟用,是台灣現存最古老且仍在運作中的資深電廠。此外,桂山和在百年前建築的粗坑堰壩就已設置了魚梯,採用生態永續工程的概念,非常難能可貴。
經歷多次風災與改建的舊龜山發電所,在日治時期末期1943年廢棄停用,由新龜山電廠(後更名為桂山電廠)取代。遺憾當年尚無古蹟保存概念,舊龜山發電廠被認為不能再發電,台灣第一座發電廠被賣掉轉為私人資產。爾後,這座歷經許多興衰的屋舍,曾短暫被利用於栽種香菇等功能,也一度被新北市政府在2006年指定為歷史建築。然而,還來不及擬定保存計畫,就在2012年因鋼筋鏽蝕倒塌,徒留叢草中的斷垣殘壁跟一片解說牌。
二、新店溪畔的無人遙控電廠、台灣也有「亞特蘭提斯」?
位於新北市石碇、坪林的翡翠電廠,在1981年由台北市政府興建,1986年啟用發電;是台灣第一座歐式無人化控制的電廠,也帶動新店溪畔既有電廠的技術增長。
粗坑電廠為川流式電廠,依照河川流量運轉,無法儲存水量。調整池式電廠為中小型堰壩,蓄水量有限,超過調整池則需要排洪。翡翠電廠是水庫式的大型堰壩,可蓄積大量水量,電廠的運轉所需水量不受河川流量變化。翡翠電廠僅運轉一部機組的發電量,就相當於其他三座電廠的總發電量。
翡翠電廠其實原由台北市政府翡翠水庫管理局管轄,委由台電操作管理電廠維護、大壩操作。新店溪沿岸的五座電廠,翡翠、烏來、桂山、粗坑與新竹的軟橋電廠都屬於桂山電廠的業務,由電腦自動控制遙控管理,大幅提升管理效能。
鮮少人知道的是,翡翠水庫建造使得碧山村被迫遷移,原先的碧山國小與當時的碧山村屋舍則全部長眠於水庫底部,碧山國小遺跡曾經在2002年因乾旱短暫露出2個月,蓄水量爬升後再度沉入水底,成為台灣版的亞特蘭提斯。
三、電廠的特產是冰棒?
發電廠建造期間,因需要大量臨時勞動力,而吸引人潮聚集短居,生活機能所需要的雜貨店因應而生,在電廠蓋好之後,人潮漸散,取代雜貨店的是冰品部。
因為建造水壩需要冰塊為混凝土降溫,電廠需要就近製造冰塊,因此備有製冰機。不過,水壩蓋好後,製冰機器閒置可惜,索性就拿來做冰棒。桂山發電廠的冰棒是當年的廠長想照顧員工而提出的「員工福利」,從員工自己吃到成為伴手禮,逐漸地打開知名度後,不只桂山,台灣許多電廠的冰品部也聲名大噪、間接成為遊客消暑必訪的行程。
四、台北人喝的水其實是發電後的水!
水力發電的水屬於非消耗性,加上新店溪的水質優良,非常值得循環使用。供應台北市民生用水的主要水源並非翡翠水庫,而是南勢溪的小烏龜三座電廠水力發電後的水。
如果水源不足,才會由北勢溪上的翡翠水庫調控供應,放水至北勢溪,水流與南勢溪匯聚到新店溪後,再經由直潭堰跟青潭堰取水送到直潭淨水場及長興、公館淨水場成為自來水。現今的公館自來水園區跟小粗坑電廠在同樣年代落成,原名為「台北水源地慢濾場」,有天然地形落差的絕佳位置,百年來將新店溪水送入城內,孕育出台北的現代文明。
五、小兵立大功的水力發電
九二一地震造成全台大停電時,第一個發電,並將電力輸往下一個電廠,將電力網點亮的是烏來電廠,只要有水且柴油發電機正常,電廠就能夠在3分鐘快速啟動,遠比火力發電廠熱機至少要4小時迅速許多。
水力發電在1950年代的台灣,能源占比曾經高達80%以上,隨著火力與核電使用,現在已降至4%以下,數據看似占比小,但仍有無可取代的地位。新店溪水力電廠因靠近大台北,可短時間內啟用,還有提供緊急用電的地緣優勢,除了發電也可當作自來水,更具意義。
註釋
[1]日治時期統稱發電所,1963年後台電公司全面改稱「發電廠」,簡稱「電廠」。
參考資料
- 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
- 台電電業文物典藏
- 台電月刊692期, 百年一瞬 保存電業發軔軌跡
- GPI(2019年11月26日),使命必達的台電人,老而彌堅的時代價值──專訪《文明初來電:新店溪水力發電百年記》
- 環境資訊中心(2002年09月25日),龜山水力發電所滄桑記事
- 東森新聞(2021年03月11日),翡翠水庫藏「台版亞特蘭提斯」 國小遺址沉庫底35年無人知
- 風傳媒(2021年03月19日),翡翠水庫竟埋藏著一間國小?宛如台版亞特蘭提斯,揭開「碧山國小」沉眠水底35年神秘面紗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不只是發電廠,你不一定知道的新店溪發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