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手語也能談氣候變遷! 英國新增逾200個科學詞彙助聽障族群參與討論

    時代在進步,語言也在進步。過去聽障者經常因缺乏氣候科學領域的手語詞彙,而喪失討論環境議題的機會。所幸去年(2023年)英國手語協會新增了200多個環境科學單詞,讓氣候變遷與相關的重要議題也能進入無聲世界。 
    手語更新詞彙速度常遠落後於一般字典,尤其是科學、環境、生態方面的詞彙更是欠缺。照片來源:SHVETS production/Pexels
    手語更新詞彙速度常遠落後於一般字典,尤其是科學、環境、生態方面的詞彙更是欠缺。照片來源:SHVETS production/Pexels

    在電影《樂動心旋律》(CODA)中,女主角的父母與哥哥都是聾人,高中生露比身為家中唯一聽力健全的人,從小就嫻熟手語,也成為家人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然而,當她想要追求自己的音樂夢時,卻不得不面臨家庭與夢想間的兩難抉擇……。

    這部刻畫聾啞家庭生活的感人電影獲得廣大迴響,一舉拿下202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電影中大量以手語溝通的畫面也深入人心。

    手語最早可追溯到西元16世紀,世界有多達200多種手語,包括英國手語(BSL)、美國手語(ASL)、法國手語(LSF)等。然而不論哪種手語,更新詞彙的速度都遠落後於一般字典,尤其是關於科學、環境、生態方面的詞彙更是欠缺。

    領導愛丁堡大學手語專案的卡麥倫博士(Dr Audrey Cameron)不諱言,在自己的科學生涯裡,因為缺乏詞彙,屢屢被排除在重要的會議與對話外。

    「我參與研究已有11年,參加過無數次會議,但從未真正的參與,因為我無法了解人們在說什麼,」本身有重度失聰的卡麥倫對《BBC》表示,「我想跟人們談化學,但就是無法做到。」

    領導愛丁堡大學手語專案的卡麥倫博士(Dr Audrey Cameron)。照片來源:Sam Ingram-Sills/Wikipedia(CC BY-SA 4.0)
    領導愛丁堡大學手語專案的卡麥倫博士(Dr Audrey Cameron)。照片來源:Sam Ingram-Sills/Wikipedia(CC BY-SA 4.0)

    手語也要與時俱進 新增科學詞彙幫助溝通理解

    手語欠缺專業領域的詞彙,不只造成了知識落差,也讓聽障者難以參與科學、環境、氣候變遷議題的重要討論。

    幸而,這個情況在近年有了顯著改善。2023年愛丁堡大學的蘇格蘭感官中心(Scottish Sensory Centre,SSC)與英國皇家學會合作的「科學詞彙表計畫」(The science glossary project),為英國手語開發了200個關於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環境與污染等主題的新詞彙,涵蓋「碳足跡」、「溫室氣體」、「再野化」(rewild)等關鍵術語。之後還將進一步推出200個能源、永續與環境變遷對人類的影響等領域的的手語詞彙,包含「全球暖化」、「碳中和」與「森林砍伐」等詞彙。

    這些術語取自英國高中會考課程(GCSE)課程與預科課程(A level)的教學大綱,經過環境科學家的審查,再由科學詞彙表團隊開發為手語。科學詞彙表計畫旨在「讓聾人和聽障族群更容易接觸到科學」,團隊由手語語言學家、環境科學家、聾啞族群組成,自2007年迄今已經為英國手語增加了7000個新詞彙。

    視覺化呈現環境科學概念 新詞彙不須再費力拼寫

    這200個新的環境科學手語最大的意義在於,會用視覺性的方式呈現文字的含意。比方「碳足跡」的呈現方式,是左手先比成C形,然後讓右手觸碰左手後遠離,象徵碳被釋放到環境中。「自然選擇(天擇)」的呈現,是讓兩手食指同時往前,然後右手落下代表被環境淘汰,左手繼續往前代表適者生存。

    「草食動物」則是握緊拳頭,掌心上下相對,右手沿著左手畫圈做出磨牙動作表示吃草。在表達「溫室氣體」時,是用雙手上下移動代表氣體,然後左手平舉代表大氣,右手劃一個勾觸碰左手,代表太陽光從地面反射。

    對聾人而言,淺顯易懂的表達方式無疑是一大福音。就讀蘇格蘭格拉斯哥一所主流學校的聽障學生梅麗莎(Melissa)即深表認同。

    「新的手語符號確實能幫助你了解事情發生的情況,」她對《BBC》表示,以往表示溫室氣體,必須費力的用手指拼寫G-R-E-E-N-H-O-U-S-E G-A-S-E-S這15個字母,現在用新的手語,她能看到氣體發生了變化,這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科學詞彙表能幫助聾人參加全球氣候與生物多樣性高峰會並參與討論,讓聽障族群的意見在環境辯論中不再缺席。」卡麥倫篤定表示。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手語也能談氣候變遷! 英國新增逾200個科學詞彙助聽障族群參與討論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