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當氣候變遷成為日常 新工具氣候遞移指數CSI是什麼?

    2023年7月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個月,各地熱浪事件頻傳,氣候變遷之下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但怎麼知道氣候變遷對地區氣溫造成多少影響呢?近期發表的一項新工具氣候遞移指數,或許可以提供解答。

    2023年7月,北半球多個地區出現極端熱浪事件,包括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南歐和中國,而且在世界各地發生多起因高溫死亡的事件,因熱傷害住院的人數也大幅增加。

    在義大利、西班牙和美國南部有1億多人暴露在高溫之下,不僅電力需求劇增,對重要作物如橄欖油和棉花也產生負面影響。根據美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8月初發表的報告,今年7月是自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有八成的人正在經歷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高溫。

    今年7月是自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照片來源:Climate Central
    今年7月是自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照片來源:Climate Central

    了解氣候變遷影響的新工具——氣候遞移指數CSI

    Climate Central研究團隊還發展了一個新工具,稱為「氣候遞移指數(Climate Shift Index)」,用來表示氣候變遷對地區的影響。CSI指在特定區域氣候變遷改變每日溫度的頻率,也就是此溫度在氣候變遷下出現的頻率是原來的幾倍。CSI透過數字、地圖和預測告訴大眾,氣候變遷不僅是一個長期趨勢,而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

    溫度頻率指的是什麼?例如一個地區在6月平均會有一天的溫度是32°C,但在氣候變遷之下,現在6月平均會有三天出現32°C,代表頻率(或可能性)增加了三倍,CSI指數就為3。

    那麼 CSI是怎麼計算的呢?研究團隊用兩種互補的方法,分別是利用氣候模型以及歷史觀測資料。在氣候模型的部分,他們用22種模型模擬「有歷史溫室氣體排放」和「沒有歷史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況,並計算溫度頻率,再將兩者相除得到比例。值得一提的是,該模型中也包含台灣中央研究院發表的模型TaiESM,TaiESM是台灣的地球系統模式,可在電腦裡模擬整個地球的氣候。

    而另一種方法則是計算過去30年每日溫度的頻率,然後計算特定地區的溫度變化對全球均溫升高的反應程度。CSI便是由這兩種方法計算出「目前氣候溫度頻率」與「沒有氣候變遷情況下的溫度頻率」之間的比率,因此可以用來表示氣候變遷對當地溫度的影響。

    CSI總共有11個級別,從+5到-5,正值代表此溫度出現的頻率變高,反之負值就代表這種溫度越來越少出現,而當CSI在3以上表示明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

    全世界的CSI——超過八成的人曾經歷氣候變遷導致的高溫

    Climate Central分析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和4700多個城市,針對日均溫的變化發現,今年7月有65億人口(占全球約81%)至少經歷了一天CSI等級3以上的高溫,其中有一半的人經歷10天以上CSI等級3以上的高溫日,每天至少有20億人能夠感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而極端高溫的高峰則出現在7月10日,當天全球有35億人在炎熱天氣下工作及生活。

    以全球平均來看,每人經歷CSI等級3以上的時間為11天,CSI等級5以上則有八天。這些數據代表氣候變遷導致的高溫,已經對全世界大多數的人口造成影響,並且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劇烈。

    根據分析,今年7月全球有65億人口至少經歷了一天CSI等級3以上的高溫。照片來源:Climate Central
    根據分析,今年7月全球有65億人口至少經歷了一天CSI等級3以上的高溫。照片來源:Climate Central

    以地區來看,7月平均CSI等級在4以上的地方,包含中非、阿拉伯半島、地中海盆地、馬來群島、安第斯山脈、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美國南部等。然而,不只靠近赤道的低緯度區域,幾個高緯度地區,如加拿大西北部、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極群島的溫度也受到氣候變遷的劇烈影響。

    暴露在高溫下的台灣

    回到我們生活的台灣, Climate Central也分析了22個縣市,7月均溫CSI等級在3以上的城市就有13個,而北台灣基隆、離島地區連江南竿、澎湖馬公、金門金城的7月均溫CSI等級甚至超過4;六都中的桃園、高雄、台中則有超過18天CSI等級在5。

    今年發生世界各地的高溫事件頻傳,熱浪是可能致命的天氣危害之一,不論是人體健康、勞動環境、糧食作物皆會受到高溫的負面影響。在氣候變遷之下,這些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性)趨增,受影響的人口也越來越多,成為不可忽視的警訊。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當氣候變遷成為日常 新工具氣候遞移指數CSI是什麼?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