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點擊數: 299
海底大採礦時代將至? 全球面臨怎樣的多重危機
全球首次商業採礦可能在今年通過?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成立的「國際海床管理局」(ISA),今年(2023)3月底商議深海採礦規則,允許2023年7月9日起,企業可以向ISA提出深海採礦申請。
這項決定起因於太平洋島國諾魯2021年觸發了海底採礦「兩年期限」的動議,要求ISA在2年內通過海底採礦規則,如未完成制定,諾魯海洋資源公司[1]就將提出採礦申請,ISA則必須給予「臨時許可」(consider and provisionally approve)。
許多國家都反對倉促制定此規則,包含德國、法國、西班牙、哥斯大黎加、智利、紐西蘭與多個太平洋島國在內,認為目前沒有足夠科學證據去評估深海採礦對海洋生態的傷害,應該暫緩於公海採礦。
為什麼要到深海採礦?
深海採礦的標的主要為稀土,除此之外,鎳、銅、鈷、錳等金屬的需求也激增。探勘區域主要為太平洋、大西洋中部和印度洋,通常從海平面800~6000公尺以下深度的海床開採,開採地點多為海底熱泉周遭蘊藏多金屬結核的地帶。
支持者認為,深海採礦能加速全球能源轉型。這些礦產為3C產品、再生能源(風機與太陽能板)、電動車電池提供重要原料。根據媒體預估,全球在未來3年內對鋰的需求將翻倍,2030年全球將需要五倍的鋰、四倍的鈷。加拿大公司TMC的執行長貝倫(Gerard Barron)表示,深海礦藏對急速成長的電動車、電池需求至關重要,甚至是「解決氣候變遷的特效藥」。
不只企業有濃厚興趣,部分國家也正在規劃。日本在深海採礦議題上已鑽研多年。2017年,日本在沖繩周遭海域進行大規模深海採礦。對於日本等缺乏天然資源缺乏的國家,深海採礦有助擺脫對他國的依賴;印度今年也宣布投入約147億新台幣於深海採礦技術的研發與基礎設備建置,規劃在ISA完成國際規範後,展開商業深海採礦;中國也積極投入相關研發與建設,並不斷在南海聲索主權,甚至可能成為美中之間與東南亞國家的「海底軍事競賽」。
深海採礦風險難評估 科學家與環團憂心忡忡
國際環保團體、專家與國家代表,都對深海採礦表達嚴正擔憂。國際生態組織動植物國際聯盟(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於今年3月發表報告,判斷深海採礦將對海洋生態造成巨大且不可逆的傷害。採礦將破壞許多深海物種的棲息地(如章魚、海綿動物等)。開採過程中的噪音與污染也可能對海底生態系造成嚴重傷害。
1989年,科學家即在太平洋的克利珀頓破裂帶(Clarion Clipperton Zone, CCZ)執行深海採礦模擬計畫。但根據近年研究,該地區的海洋生態系至今仍未回復原貌。動植物國際聯盟執行長霍爾(Pippa Howard)痛斥,「多金屬結核上有完整的生態系,拿它們來做電池根本就如同拿珊瑚礁岩來做水泥」。生態系一環扣一環的特質,更讓人難以評估對整個地球的影響。
該組織的報告亦指出,深海有固碳與碳循環的生態功能,一但破壞恐怕將導致暖化更加嚴重。
2021年,全世界超過700位科學家連署暫緩深海採礦。甚至BMW、Volvo、Google、Samsung等國際大企業也發表聲明支持深海採礦禁令。
深海採礦將有助解決氣候問題,還是創造更多生態危機?仍待更多的科學研究去證明。
註釋
[1] 實質上為加拿大公司The Metals Company(TMC)所掌控與出資。
參考資料
- NPR(2021年9月3日),Risks Of Deep Sea Mining For Electric Car Minerals
- 德國之聲(2023年4月4日),Deep-sea mining vital to climate action, deadly to oceans
- BBC(2023年3月15日),The looming threat of deep-sea mining
- Japan Times (2023年4月1日),NGOs slam missed chance to prevent seabed mining
- 中外對話(2021年11月23日),深海採礦的幾大核心問題
- 法廣(2023年4月1日),國際海底管理局未能推出海底開採法引發擔憂
- 自由時報(2023年4月5日),深海採礦將開放申請 海底將成美中新戰場
- 路透社(2021年3月31日),Google, BMW, AB Volvo, Samsung back environmental call for pause on deep-sea mining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海底大採礦時代將至? 全球面臨怎樣的多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