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COP27搶先看 不只是Taiwan can Help 氣候大會對台灣有什麼意義?

    報導/李蘇竣、鄒敏惠、吳奇諺

    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將在11月6日至18日於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展開,這場年度氣候峰會的決議,將成為全球面對氣候變遷的關鍵指引。台灣許多學者、團體年年參與,今年觀察重點是什麼?

    除了喊「Taiwan can Help」,台灣又能在這場氣候戰役中發揮什麼角色?在COP27開幕前夕,《環境資訊中心》訪問了前往參與的國立中央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李河清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TWYCC)代表團成員張睿晴、魏孜頤。請他們解析這場年度氣候大會的看點。 

    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Unsplash
    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Unsplash

    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參與COP對台灣有什麼意義?

    李河清:

    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還躺在立法院,草案納入COP27預期討論的氣候調適、碳定價等設計,都是非常重要的立法內容,但近期討論熱度似乎趨於平緩。 

    此外,今年大會辦在非洲,非洲的國家館應該非常值得一看,各國的小農、原民議題或許會特別突出。 

    張睿晴、魏孜頤:

    除了減碳,台灣應該關注的面向就屬碳市場了。全球供應鏈緊密連結,台灣也是其中一環。國內「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提到的碳費徵收,呼應了相關話題,而草案未來的發展,能否從承諾到實際行動,跟上世界的腳步,也非常關鍵。 

    今年在埃及舉辦的COP27有什麼特殊任務? 

    李河清:

    今年因舉辦地點在埃及,被稱為「非洲的COP(African COP)」。往年COP最常被批評「講太多、做太少」,所以大家期待這次會是「實踐的COP(Implementation COP)」。 

    最重要的溫室氣體減量框架在《巴黎協定》時已大致底定,餘下的討論則延伸出更多面向。COP26從二氧化碳延伸到甲烷排放,如簽訂《全球甲烷承諾》,或是延伸到森林濫伐的終止等。 

    有鑑於目前各國減量並不足,今年希望能加強各國的減碳承諾(NDCs)。非洲的溫室氣體排放很低,卻是氣候變遷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預期今年將聚焦在「調適」以及「金融」議題。 

    去年「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 GFANZ)承諾動員來自45國、約450家企業共同提供近100兆美元的淨零融資,這將會是今年持續追蹤的重點。

    魏孜頤:

    COP26是《巴黎協定》以後的第一次檢核點,COP27相較低調,承諾出席的國家元首不超過百位。預期今年的重點會放在資金方面,包含損失與損害賠償及氣候調適資金的運用。前者在已開發國家無法承諾下,一直無法達成共識;後者則需要開發中國家更完善的規劃。 

    此外,在COP15時富國早已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資金給貧窮國家,也是遲遲無法兌現。這將是今年會議的焦點。 

    巴基斯坦在今年爆發淹沒國土1/3的洪災。圖片來源:EU Civil Protection and Humanitarian Aid/Flicker
    巴基斯坦在今年爆發淹沒國土1/3的洪災。讓損害賠償問題再掀討論。圖片來源:EU Civil Protection and Humanitarian Aid/Flicker

    在國際氣候盛會上,「Taiwan Can Help」可以有什麼更具體的作為?

    李河清:

    台灣有很好的防災經驗,有預警系統、低碳社區、防災社區等成果等,這些是我們的「優勢」,可以做出實質貢獻。例如技術輸出,協助東南亞國家提升災害預警與即時監測能力、提供開發中國家防災訓練、分享低碳社區經驗等等。台灣也有很常協助非洲農耕隊的經驗,這些是台灣應對氣候變遷的強項。「Taiwan Can Help」不只是口號,應該可以有更具體的協助。

    主辦國埃及有什麼氣候行動?對參與的民間團體友善嗎? 

    李河清:

    就氣候行動來看,埃及的表現也不佳。直到開會前三個月才第一次提交NDC。然而在埃及官方的宣傳上,又可以看見很多光電的展示,以及主辦地點轉型為綠色城鎮的宣示,但可別忘了,埃及是非洲天然氣第二大生產國。 

    當前的埃及是由總統塞西(Abdel Fattah al-Sisi)領導的軍政府,因為這層關係,本地人權、環境團體的參與名額大減。《衛報》的觀察是,NGO參與的機會比往年少了1/4,且能來參加的都是埃及政府核可的團體。 

    張睿晴: 

    今年大會開放的名額不多,即使是在非洲舉辦,連非洲國家的青年團體、NGO團體也都要去搶名額,很多團體也面臨贊助資金不足的問題。 

    有些非洲團體因遲遲無法確定成行,很晚才訂住宿,只能面對超級貴的費用,一晚200美金以上都有,對青年參與來說是一道門檻。以台灣青年代表團為例,我們今年代表團人數只有去年的一半,規劃上人力相對吃緊。 

    談到富國對窮國的補助時,台灣如何評估我們自己的處境? 

    李河清:

    台灣的處境很微妙,外交部會說台灣是「島國」,似乎台灣也是一個氣候變遷受害者。不過,從排放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排放近全球1%的碳排量,所有島國加起來也追趕不上。我們很難說自己是受害國。 

    台灣有很多高碳排的產業,如鋼鐵、水泥等,不只是減少碳排的問題,更該深入討論的是產業結構的轉型問題。 

    近年來青年成為催化氣候行動的力量,在COP27,台灣青年有哪些打算?

    張睿晴:

    我們今年跟其他青年團體交流的時候,會將台灣在「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修正時,青年的氣候倡議與經驗,藉由代表團的發聲,在COP27大會上跟全球青年分享。 

    此外,11月14日下午也會參與氣候教育相關議題的邊會(Side event),也有機會可以舉辦工作坊,跟其他青年組織交流關於青年在校園推動的氣候行動。此外,我們也與其他亞洲組織合作,推動名為「氣候科幻」的專案,在現場會有個行動劇展演,讓大家用不同方式看見氣候變遷。

    至於每屆COP都會吸引關注的週末遊行,雖然目前還沒有收到相關資訊,但代表團已經做足準備,也請大家持續關注。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