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 點擊數: 527
社區型發電重新登場 「小水力」的現在進行式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王迺卉(台大環工所博士生、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台灣早在1909年就開始運作小水力發電廠,至1983年,全台共有25處商轉中的小水力發電廠,2016年已達47座,同年台電又與水利署水資源局合作,盤點全台共13處的小水力發電場址。一但啟動商轉,裝置容量可達27MW,預計在2025年將我國水利裝置容量提升到2150MW。
小水力發電在台灣發展的優勢還不少。包括可於偏遠地區供電、屬潔淨能源且碳排量低;相較於2萬瓩以上之水力發電設備,小水力發電設置對環境衝擊較小,因此環保意識抬頭後,民眾接受度較高;且在有水的情況下可24小時發電,比太陽能發電時間更長,供電量更多。因此自2016年開始,國家能源轉型計畫中,小水力逐漸成為水力發電的重點項目。
發展小水力發電 社區互動、環境都加分
然而,受氣候變遷影響,旱澇交替,降雨不確定性增加,年雨量下降,水力供電不穩的狀況越發頻繁,因此小水力發電無需蓄水,改採「逕流式」發電,成為氣候衝擊下的新解方。
除了廣佈的農業灌溉渠道可設置小水力,其他水利設施或農業用的尾水、民生污水和企業或工廠的放流水、自來水的水源頭及放流水、河川水都可運用。根據小水力聯盟2019年的統計資料,全台共5135處潛力點,潛在裝置容量約為2683MW。
由於使用土地不多,在地居民無需流離失所,也因此能維護人民使用土地、水和能源的權利,並且成為貧困地區的發電契機。
例如,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修女吉薩(Alphonsine Ciza),就帶領志工為周邊城鎮提供小水力,解決當地供電供水不穩定的狀態,提升生活品質。英國Stockport小鎮的水力發電,更呈現小水力可以是社區居民凝聚力的展現,帶動對地區性水域、發電、減少碳足跡等當責(accountability)的環境意識。
展望小水力發電未來 應當留意生態觀察
在台灣,小水力發電陸續商轉之際,台水、台電、民營電廠都積極投入,在系統建置上正由上而下推動小水力市場的活絡,彙聚資金、調整政策、以及提升再生能源躉購費率,或舉辦大學以下的小水力設計比賽,鼓勵一般民眾參與。也有民間組織正由下而上積極活化與政府與企業溝通的管道。
但我們仍不免思索,小水力能否與生態保護並進呢?
目前台灣小水力相關的生態觀察資料相對缺乏,歐洲河流組織(European Rivers Network)以法國案例提醒,小水力開發與水環境修復政策存在矛盾,可能使低流量的河流更加脆弱。也因此,我們不得不多加留意這些小規模且「遍地開花」的干擾,對生態會有什麼程度的影響,也需持續觀察政府宣示活用現有渠道,且不開發「天然河川」以滿足用電需求的底線。
參考資料
- 北區水資源局,既古老又現代的小水力發電
- 107年水利署小水力發電推動說明會
- 社團法人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
- 中央社(2021年10月31日),小水力計畫10廠2022年陸續併聯供電 年減碳近6萬噸
- 環境資訊中心(2021年4月8日),珍惜每一滴水 42KW以下「微水力」助攻 台電首座測試平台開放使用
-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2017年9月11日),小水力,大創意
- 世界經濟論壇(2015年9月3日),Why Small-scale hydroelectric plants benefit local communities
- 環境資訊中心(2019年1月16日)「每件事都出錯! 」 英國小水力公民發電廠七年楣運告訴我們的事
- PangeaBuilders,Micro-hydro, pros and cons
※本文為低碳生活部落格與環境資訊中心共同刊登之〈社區型發電重新登場 「小水力」的現在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