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宜凡(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拜熱鬧好一陣子的聯合國氣候會議COP26和四大公投案所賜,剛過去的2021年,大家一定在各大媒體看到許多環保議題,從氣候變遷、能源選擇、生態保護、到缺水停電等都有。但在台灣,真正能讓民眾高度關注、甚至引發因應行動的環境議題,就不能不提到空氣污染。為了這檔事,有人會換購居家電器、家長會帶孩子就醫、甚至上街頭去參加遊行。
這些年,空污儼然成為最熱門、也最能吸引群眾注意力的環保話題之一,各級政府與主管機關紛紛施展管制作為,並投入大批資源,如更新監測設備、汰換老舊車輛及工業鍋爐、甚至要求電廠機組降載、還定期公布空品狀況及警示資訊,希望能夠化解民怨。
然而,空污的來源及成分相當複雜,無法靠單一作法立竿見影,必須從工業、交通、餐飲、營造工地等方面多管齊下,方能收效。如何讓民眾獲得最有感的切身資訊、並感受到改善狀況?也有極高難度。
遠赴COP26,發表台灣城市街道空污地圖
去年底在蘇格蘭盛大召開的COP26,身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正式觀察員、連續多年實地參與的台達基金會,在去年11月8日主辦了一場周邊會議,與來自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德國柏林理工大學、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的國際意見領袖,以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Urban Living Labs為題,探討城市的低碳轉型經驗。
當天台達基金會分享的重點,除了台達集團提供的低碳交通、微電網、儲能、V2G(車輛到電網)等應用方案,解釋其在未來城市能源韌性可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外,更首度發表了甫上線不久的「城市街道空污地圖」,讓社會大眾了解生活環境周遭的移動污染源,以及日常交通運輸和空氣品質之間的關聯度。
這套系統發想的契機,來自台達與本土共享電動車業者ZEV的合作,將能偵測PM2.5(細懸浮微粒)和一氧化碳的感測設備,安裝在城市街道裡穿梭的電動車隊,再將即時的空污數據轉化為容易理解的城市街道地圖,讓大眾隨時上線了解雙北市區的空污狀況。
儘管去年因疫情升溫之故,大幅降低運輸需求及出勤車輛數量,讓城市街道空污地圖只能先小規模地試運轉,但目前已有數十台電動車每天上街蒐集最新數據,未來希望擴增到上百台,也歡迎其他縣市的合作夥伴加入響應。
為何需要這樣的新系統?因為,過去談到空污管制,焦點多半集中在產業界和發電端,殊不知,交通部門也是責無旁貸。
交通部門抗空污,運具「電動化」勢在必行
根據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出版的《交通空污排放量推估與空污熱點分析》,全台PM2.5有27.5%來自各式車輛排放,其餘如NOx及CO等污染成分,更有多達49%及54%產自交通運具,尤以柴油大貨車為最。
不只台灣,許多國家的PM2.5都至少有1/3產自交通部門。有鑑於此,近年各國政府無不積極加強管制,對傳統燃油車輛提高環保規費、限制行駛路線、甚至要求盡速退場,同時大力推動運具電動化。
再從逸散範圍來看,人車密集、路網交織的城市區域,更是首當其衝的空污重災區。不少醫學研究都指出,住在交通主幹道50公尺內的民眾,發生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和罹癌風險,比居住於200公尺外者高出許多。美國肺臟協會(ALA)報告《Road to Clean Air》更估計,假使2050年美國將運輸部門全面電動化,一來可替該國節省多達720億美元(約新台幣2兆元)的醫療支出,還能挽救6300條生命。
最近,台達基金會更攜手台北市明湖國小,由企業志工和校內師生合作開發校園空品地圖,在回收手機裝上感測器,把校門口的交通錐搖身一變成空污偵測器,讓更多人「看」見城市空污的即時變化,也和公部門建置的定點空品監測站互相搭配,提供更多實用資訊。
事實上,網路產業龍頭Alphabet稍早也與歐美政府展開合作,運用Google街景車蒐集柏林、舊金山等城市的空污分布數據,背後概念可說是殊途同歸。
總而言之,空污問題有其複雜的形成結構和整治難度,更非一朝一夕可立即翻轉,立馬將天空換成蔚藍的清爽表情。台達基金會這次從城市街道和日常交通的角度切入,除了希望走出一條新的治理路徑,也希望提供民眾更多參與改善行動的可行建議,就是從每天出門都少不了的交通運具開始做起。
參考資料
- 台達50倡議網頁「節用淨零」
- 台達節用厚生線上論壇「我的SKY!建築與交通的空污解方」
※本文為低碳生活部落格與環境資訊中心共同刊登之〈全新「城市街道空污地圖」! 讓人看見從交通改善空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