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李昱德(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逐漸加劇,很多地方的氣候也開始出現變化,對氣溫、濕度敏感的動物被迫展開長征,遷移到更適合他們居住的地方,人類也會因此受到衝擊嗎?
對於生物來說,氣候條件是關乎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隨著氣候變遷的影響日漸加劇,全球均溫上升,已經改變了許多地區一直以來的狀態,這迫使許多在一地生存已久的生物也必須跟著改變自己原本的習慣。
事實上,已有多個研究發現:降水、溫度的改變會連帶影響植被、水文、冬季嚴寒程度、旱災與野火頻率,以及造成外來生物移入,乃至疾病盛行。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生物的生存區域與遷徙時間已經被迫做出調整,且這個現象遍佈全世界,其中又以北極地區最為明顯。
舉例來說,美國的奧杜邦學會(Aubudon Society)觀察1965年到2013年間、北美305種會隨季節遷移的鳥類之後發現,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候鳥在冬季移動的距離逐漸變長,平均移動距離大約增加了40公里左右。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研究美國沿岸的海洋生物後也發現,1970年至2020年間,海洋生物活動範圍正逐步往高緯地區與較不會被陽光照到的深海地區移動,其中又以東北部海域的反應最明顯,緯度平均爬升了40英里(64公里),海中的深度則增加了約60英尺(約12公尺)。
氣候變遷致動物習性改變 衝擊人類社會
在對氣溫變化最敏感的極圈內,由於海冰面積縮減、暖冬與較快到來的春天,連一向被認為繁殖時間很固定的馴鹿,都必須修正自己的生物時鐘。
由於部分馴鹿必須要成群遷徙幾百英里才能孕育後代,生活在最北方的馴鹿族群已經被迫提前春季繁殖的時間,以避開因氣候變化而提前出現、又濕又重且如同冰沙般難以行進的積雪——這無疑增加了牠們繁殖的難度。而身為極圈內最主要的大型草食動物,其族群數量的變動,更直接影響了當地原住民的食物來源。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B)的研究還顯示,取決於動物的移動距離與疾病致命程度,動物的遷徙會增加或減少某些疾病在族群中的活躍程度。而部分動物由於攜帶可以傳染給人類的病菌,隨著氣候變化,牠們因為移動距離變長,出現在原本不會到達的地方,跟著將疾病帶到新的地方。
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昆蟲因氣候變化「迫遷」,進而衝擊社會的公共衛生。常見的案例包括北遷的蚊蟲將瘧疾傳播至以往氣溫較低、卻因氣候變遷升溫的地區,居民可能因為完全沒有抗體,因此產生嚴重的健康不良反應。舉例來說,2001年之後冬天開始變得更溫暖,生活於溫暖地區的蜱蟲開始往北移動,在北美和歐洲造成嚴重的萊姆病災情,英國染病的人數更翻了十倍,足見氣候變遷對生物造成的影響,以及衝擊人類生活的程度。
牽一髮動全身 人類終須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除了昆蟲外,事實上人類身為整個生態系的一分子,食物鏈一旦有某個環節被牽動,身處頂層的人類終將不能倖免。
除了帶菌昆蟲入侵原本安全的人類社群外,農作物適合耕種的區域也將發生改變;病蟲害因氣候變遷而範圍變動,也足以造成糧食、水源不足的危機,讓人類聚落無以為繼。
現階段針對入侵的物種,仍可見招拆招,逐一解決。然而,隨著影響加劇,未來要如何一勞永逸,正視氣候變遷問題並從根本做出改變,仍會是最終的解答。
※本文為低碳生活部落格與環境資訊中心共同刊登之〈全球升溫使動物「迫遷」 人類生活終將受衝擊〉
參考資料
- BMC(2015年8月6日),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animal migration
-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2014年5月),Climate Change Indicators: Bird Wintering Ranges
-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Climate Change Indicators: Marine Species Distribution
- 《科學人》(2020年6月29日),Animal Migrations Track Climate Change
- 今日美國報(2020年9月16日),Migration shapes patterns of disease transmission
- Mongabay(2020年10月9日),A warming Arctic is changing animal migrations, decades of tracking shows
- 衛報(2017年3月30日),Climate change: global reshuffle of wildlife will have huge impacts on humanity
- 《科學》(2017年3月31日),Biodiversity redistribu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