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你不可不知的2020年十大氣候科學事實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王振益(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國際氣候智庫「未來地球」(Future Earth)每年會公布10大氣候科學洞察報告,2020年跟前一年的差異主要為COVID-19的影響。

    《10 New Insights in Climate Science 2020》封面。圖片來源:10 New Insights in Climate Science 2020

    因為疫情,各國實行封鎖措施,使得去年減碳幅度達6-8%,恰巧跟科學界建議要達成1.5°C目標的年度減碳比例相符。這也顯示我們必須在這基礎上繼續大力減碳,否則未來氣候變遷的惡果可能不輸疫情。來看科學家還列了哪十項!

    1. 要更努力減碳以達成《巴黎協定》目標

    對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倍增後,氣溫到底會上升幾度,科學家改進了模型估計,比以往又更為精準。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AR5)估計的升溫範圍是1.5-4.5°C,但近期科學家縮小範圍至2.3-4.5°C。也就是說,我們若不大力減碳,幾乎已經無法達成控制升溫在2°C內的《巴黎協定》目標。

    2. 永凍土融化的排放可能比預期的要多

    永凍土占全世界土壤含碳的三分之一,近期有突然融化現象,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先前預測得還多,尤其在中高排放情境下,可能會使排放量增加一倍。而北半球泥炭地近一半被永凍土所覆蓋,突然的解凍可能將整個北半球的泥炭地碳匯(carbon sink)轉變為釋放甲烷的全球暖化來源,且會持續數個世紀。

    永凍土突然融化的過程示意圖。圖片來源:10 New Insights in Climate Science 2020

    3. 森林砍伐正在破壞熱帶碳匯

    土地系統目前吸收了人類碳排的30%,但熱帶森林的碳匯水平逐漸飽和,意味著無法幫助吸收更多的碳,更不幸的是2020年的野火又增加了2.44億噸的碳排。另外,土地用途變化(例如:砍伐森林進行都市發展)帶來的碳排放在本世紀仍然很高,要避免此狀況,我們可以盡量採用以自然為主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像是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管理,做土壤碳封存,來降低影響。

    4. 氣候變遷將嚴重加劇水危機

    有新研究表明,氣候變遷已經引起了極端降水事件(洪水和乾旱),使得數百萬人遷移和流離失所。這些水危機的影響是高度不平等的,通常會與性別、收入和其他社會上的不平等共伴加劇。因此,氣候變遷加上社會經濟驅動因素,會大大影響優質水的獲取。

    5. 氣候變遷會深刻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愈來愈多證據表明,氣候變遷會加重精神負擔,並惡化我們的健康,主要是接連不斷的複合式災害風險加劇了人們的焦慮和困擾。因此,在城市規劃政策上保有親水和綠地空間,以及在自然環境中保護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可帶來讓人更健康的共同效益(co-benefits)。

    6. 政府尚未抓住機會從COVID-19進行綠色復甦

    疫情封鎖政策導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大減,卻不太可能對長期全球排放軌跡帶來重大逆轉影響。疫情發生後,各國政府承諾動用總共超過12兆美元來復甦疫情,而達成巴黎協定所需的年度投資約為1.4兆美元,如果各國投資能將這筆大資金投入於永續復甦上,一方面能刺激經濟,另一方面能徹底扭轉未來數十年的溫室氣體排放軌跡,從高排放量邁向低碳。因此,國家能不能抓住綠色復甦的機會,將成為氣候保護的轉折點。

    COVID-19刺激措施、脫碳和符合巴黎協定投資的需求比較。圖片來源:10 New Insights in Climate Science 2020

    7. COVID-19和氣候變遷顯示需要新的社會契約

    COVID-19和氣候變遷這些跨界風險正侵蝕著大眾的福祉和經濟安全,特別是最脆弱的群體。我們因此需要新的社會契約或採取全球行動的協議,用更全面的系統性思考應對全球風險。國際上有越來越多由下而上或是跨國的行動和倡議,就是很好的展現,這些包含歐盟國家之間的綠色新政、城市為主的C40組織,還有承諾淨零排碳商業聯盟等。

    8. 以增長為重點的經濟刺激措施將危害《巴黎協定》

    以經濟增長為第一、永續為第二的疫情復甦戰略很可能無法達成《巴黎協定》目標。一個系統的轉型會需要投資,但所有投資須為減排做出貢獻,與《巴黎協定》對齊。像再生能源、電動車等低碳解決方案的成本已大大降低,會是較好的綠色投資策略標的。

    9. 城市電氣化對於永續轉型非常重要

    城市電氣化是實現公平能源轉型的有力途徑,全球無電力可用的十億多人口將從中受益。另外,城市電氣化的共伴效益是減少在地空污和改善大眾健康,且也會帶來市場成長,但政府還是得多透過再生能源目標及監管性政策架構,使碳密集度下降。

    10. 上法庭捍衛人權可能是必要的氣候行動

    氣候案件愈加受到關注,透過氣候訴訟,大眾能從法律層面理解地球的權利持有人應該包含未來世代。因此,當國家做任何決定時,應思考怎麼讓地球完整無缺的傳到後代,這將有助於解決「跨國界」議題。

    ※ 本文為低碳生活部落格與環境資訊中心共同刊登之〈你不可不知的2020年十大氣候科學事實

    參考資料

    1. Future Earth, The Earth League, WCRP (2021). 10 New Insights in Climate Science 2020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