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尋找台版公民電廠】公民風電何時起? 德商追索台灣第一例

    也許你想知道

    德國高度成立公民風機的榮景是無數次討論與協調內部差異的成果。德商在台解決資金、技術方案後,第一例公民電廠能否成立的關鍵在於找到社區民眾與各方關係皆信任的中間人。

    報導/陳文姿

    台灣近年開始發展公民電廠,多數是透過民眾集資來投資太陽光電。由於風機一隻動輒上億元,集資門檻高,爭議性也大,至今還沒有公民投資風力電廠的案例。

    「只要社區居民想成立,金額不是重點!重點是公民電場需要由社區發起。」德國風機製造商艾納康(Enercon)台灣總公司董事總經理黎森(Bart Linssen)極力想促成台灣社區風力電廠第一例,資金、技術都有解決方案,就缺一位關鍵人物。

    資金、技術、參與之外的關鍵:信任

    台灣公民電廠主要由在地民間組織發起,但懷著這個社區風力電廠夢想的,卻是外國風機製造商。

    黎森從六年前開始開始建構藍圖。他表示,優先認購權會保留給社區。雖然公民電廠沒有限定的形式,但他建議成立合作社,因為合作社的決定權是「一人一票」,這可以確保很小金額的投資人也有等同的發言與參與權力,讓在地人的聲音不會被大股東淹沒。

    「民眾投資金額不是問題,沒有大家想像的多,一萬或兩萬(台幣)都可能」,黎森說。

    艾納康公司的亞太區資深業務經理范史達(Sjoerd Feenstra)就資金問題補充,風場開發約八成左右的資金來自銀行,開發單位(例如社區風力合作社)僅須負擔20%。艾納康願意協助民間投資的部分,例如提供貸款或是入股,方式依專案需求而定。

    運維方面,范史達說,運維費用依和約內容而不同,以艾納康為例,最長可擔保風機穩定運作20年,並且97%的時間維持在可運轉的狀態,這對投資人是很穩定可靠的保障。

    范史達解釋,投資收益視計畫內容、風場地點、風況而異。一般而言,如果在風機設立後才加入投資,獲利約為年利率4-5%,收益相當穩定。如果選擇在風機架設前加入投資,投資利潤會更高,5至8年就可拿回投資成本,但相對的,承擔的風險也更高。

    資金、運維、收益評估,看似完整可行的藍圖至今尚未實現,黎森道出原因:「這件事需要由社區發起,一個能獲得社區民眾信任、以及各方關係人都能信任的中間人是關鍵」,黎森說,他還在尋找這個人。

    20180401 尋找公民電廠 台灣風力公民電廠
    艾納康台灣總公司董事總經理黎森(右)與亞太區資深業務經理費恩斯特。攝影:陳文姿

    風機=瘋機? 德商盼社區參與重建信任關係

    2012年的苑裡反風機事件,讓陸域風機在輿論中留下負面印象。除了對環境衝擊的疑慮,也對開發商充滿不信任感,認為開發商大賺錢財,卻把噪音跟環境破壞留給地方。反對民眾與學生力阻風機架設,抗爭持續數年。

    「我從電視上看到衝突現場,我很震驚,為什麼人們這麼痛恨風機?我很難過,我告訴我自己,不能只坐在辦公室,我要走出去,告訴大家這是誤解。」

    黎森認為,誤解是來自不了解。他參加協調會時,看到有人拿著youtube的影片說風機葉片破裂後會像刀片到處飛,他以專業角度來看,這是不可能的。但從這例子,他卻看到了民眾對風機的恐懼。

    「大家看到德國風機很多,以為德國人都很支持再生能源,這也是誤解」,黎森說,德國有反風機的民眾,也有自組風力合作社的社區,他們願意支持風力發電的原因是資訊公開與社區參與。

    「這需要不斷地解釋,開很多的會、很多人一起討論,甚至花上好幾年。這件事從來都不容易,我知道,但這卻是最好的方式。」

    圖片擷取自艾納康網站

    六倍陸域風機潛力  社區支持是關鍵

    艾納康是德國第一大風機製造商,世界排名第五。2001年起進入台灣,在台架設風機約220架。去年底台北成為艾納康亞太區營運總部,做為擴展東南亞、日本、韓國市場的基地。

    台灣2016年陸域風機的設置量為682MW,2018年預計達727MW,2020年的目標800MW。有人認為陸域風機已經到達瓶頸,但黎森不以為然,他估計台灣陸域風機有5GW的潛力,等同目前容量的七倍。

    艾納康主要業務並非風場開發商,對於社區電廠的熱衷,黎森解釋,這是企業理念,也是他個人的期望。「讓社區獲益,得到民眾支持,如此才能長期經營。我認為這是件重要的事情。」

    黎森再次強調,計畫應該由社區發起。難關不會少,但艾納康願意與社區居民一起找尋答案,並在技術與金融上給予協助。

    尋找第一個台灣的社區風力電廠

    黎森說,歐洲近50%的再生能源計畫背後都有社區的支持,這是再生能源發展必備的環節。在台灣,他仍在尋找第一個社區風力電廠的機會。

    「當大家看到成功的例子,看到公民風場確實能帶給地方利益,第二個案場就會比較容易。」

    黎森相信投資風機是正確的方向,因為風機所需土地面積小、裝置容量高,新型風機轉速慢,噪音小。他說,德國甚至有人看了鄰居的風機後,主動去找風力開發商合作。

    他相信,如果居民能認識風機,並看到它帶來的好處,就不會害怕風機。就像風扇、空調有噪音,汽車有危險,但人們依舊使用這些東西。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46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