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氣候正義歷史性決議 聯合國要求國際法院明定國家氣候義務

    編譯/姜唯;審校/陳文姿

    聯合國(UN)大會29日通過一項歷史性決議,要求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定義國家對抗氣候變遷及緩解氣候災害應負的法律義務。國際法院將在2025年提出諮詢意見,雖然這份意見對各國法院沒有強制約束力,但對法官和政府還是會有實質的影響。這也是國際法第一次確立氣候行動的義務。

    UN7979400
    萬那杜總理卡爾薩考在聯合國大會上說明提案內容。圖片來源:聯合國/ Manuel Elías

    國際法院具實質影響力 國家不作為可能面臨氣候訴訟

    這項提案由太平洋島國萬那杜(Vanuatu)發起,獲得超過130國的支持。萬那杜總理卡爾薩考(Ishmael Kalsakau)表示,這是氣候正義史詩級的勝利。他說,法院將讓我們知道,無視法律並造成氣候和環境損害的國家,將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

    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對各國法院沒有強制約束力,但法官判決時會納入考量,實質上具有道德與法律的影響力。

    2015年《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中,各國同意將升溫控制在2°C以內,可能的話,最好控制在1.5°C以內,但協定未訂定國家應負的法律義務。根據《衛報》,針對這類承諾,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有助各國確認簽下的承諾是否涉及法律義務,以及不履行義務可能面臨的訴訟。

    島國的希望:氣候訴訟、氣候賠償

    2019年,南太平洋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outh Pacific)的學生發起這項氣候倡議,並寫信給太平洋各國領導人。萬那杜回應了這個提議,於2021年起開始推動這項提案,2年後成功在聯合國通過決議。

    島國萬那杜的生存長期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近期也剛遭逢巨大災害。3月初,一連2個4級熱帶氣旋襲擊萬那杜,許多基礎設施遭到破壞、居民撤離、一連斷水斷電數天。

    島國碳排放少,卻承受最多災害,氣候正義與氣候賠償等議題近年成為焦點。《美國之音》報導,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和美國並未支持該案,但也沒有加以阻撓。美國代表希爾(Nicholas Hill)在大會上,啟動這個司法程序可能會突顯意見的分歧,反而不利氣候進程。外交努力才是處理氣候危機的最佳途徑。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表示,這個意見將協助聯合國大會、其他機構與成員國,採取全球亟需的更大膽、更有力的氣候行動。

     
    17211322076_8e767eece5_b
    2015年5級強烈熱帶氣旋帕姆(Pam)襲擊萬那杜、斐濟、所羅門群島、吐瓦魯等島國。圖為萬那杜民眾在氣旋過後寫下「我們活下來了」。圖片來源:UNDP/Silke von Brockhausen(CC BY-NC-ND 2.0)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