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許芷榕、鄒敏惠、報導/吳宜靜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1)最新評比於台灣時間7日晚間出爐,今年也是全球重要減碳目標的《巴黎協定》通過五年,但評比結果仍顯示,儘管有一半以上的國家排放量正在下降,但所有國家的表現,仍未符合巴黎協定目標。而台灣在今年評比中列為第57名,較去年微幅進步。
未來十年更重要 2030目標是關鍵減碳路徑
受疫情影響,7日由德國看守(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等智庫召開線上記者會,共同發表2021 CCPI評比。
今年的特殊之處,除了疫情讓碳排下降,還有近一個月間,歐盟、日、韓等多國紛紛宣示2050年淨零排放。記者會上,新氣候研究所負責人霍恩(Niklas Höhne)博士指出:「(影響)尚無定論。」其一是疫情後的經濟振興方案是否與減碳同步,仍有待觀察;再者,霍恩表示,CCPI著眼於2030年減碳目標,「2050年淨零排放是長期的,這些國家仍須將之轉化為2030目標。而我們還在等待。」
看守德國資深顧問詹伯克(Jan Burck)鼓勵各國採取自然的解決方案,例如保育、支持生態系統的作為,不建議以地球工程等人為干預手段減碳。
歐盟減碳表現差異大 G20有17個在後段班
今年CCPI共評比61國,涵蓋全球九成溫室氣體排放量。整體而言,溫室氣體排放量略有增加,但實際上有過半(32個)國家的排放量有所減少。
今年前三名再度從缺。第四名由瑞典四度蟬聯,英國上升兩個名次來到第五名。日本(第45名)也上升了六個名次,但總分仍落在「差」(low)。台灣今年排名第57名,較去年上升兩名,居全球倒數第五,落在「非常差」(very low)。
名次上升最多的最佳進步獎,有葡萄牙(第17名)和紐西蘭(第28名)。歐盟整體排名則拜氣候政策大幅提升之賜,上升六個名次,居第16名。
G20落差十分大,英國、印度和歐盟表現亮眼,但大多數G20國家的排名都在後段班。美國連續第二年墊底、沙烏地阿拉伯倒數第二,加拿大(第58名)、澳洲(第54名)、南韓(第53名)和俄羅斯(第52名)均落在「非常差」。
台灣為及早因應低碳社會 徐光蓉:國際競爭力將大有問題
雖然台灣在今年的排名略上升至第57名,但整體評分仍非常差,是倒數第5名的國家。對此,多次參與CCPI氣候政策評比、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受訪表示,「兩三名之間的變化,真的沒有差太多。」
徐光蓉認為,氣候績效的排名是其次,關鍵是台灣將來在國際間競爭力的問題。「歐盟正在規劃碳關稅,假如我們沒有及早因應低碳或是零碳的社會,將來我們的產品是很難賣出去的。」
細看各項指標表現,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再生能源、能源使用,這三項指標上都沒有進步。徐光蓉指出,再生能源的發展方面,台灣是真正的最後一名。根據能源局的統計資料,風電和光電僅佔總發電量的2.16%,2025年要達到20%的再生能源,她直言:「看起來是有點困難。」即使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20%的占比,仍遠遠不及巴黎協定減少升溫2℃的目標。
若想擺脫「後段班」的窘境,徐光蓉表示,政府要有很清楚的目標。「政策不能今天說了,明天又改。也不是誰執政就能隨便更改,跨政黨之間要對這些事情要對談、尋求共識。」
氣候政策調查 疫情後經濟振興對減碳的影響
儘管今年評比的量化項目,最新資料為2018年,並未納入疫情影響。但在氣候政策評比部分,則特別納入疫情後經濟振興方案的調查。CCPI藉此提醒,疫情對全球減碳的影響明顯可見,但排放量隨時有可能反彈回升——如果沒有伴隨結構性的改變,這一切很有可能只是暫時的結果。
CCPI的調查顯示,平均而言,越來越多國家在疫情後振興方案列入低碳措施,成功刺激消費或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且直接對短期經濟效益產生助益。調查的其他發現包括:
1. 3/4國家將低碳運具列為振興方案的一部分。
2. 一半以上的國家,將一定比例的振興支出專用於綠色項目。
3. 1/3的國家正在考慮或已經進行了財政重整,以減少化石燃料補貼。由於目前燃油價格非常低,因此這些政策不但可行,還能夠替其他疫情所需的援救計畫提供新的收入。
4. 1/4的國家支持大規模的景觀復育和植樹造林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