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憂光電板架空國土計畫 環團籲速提能源用地白皮書

     

    為衝刺綠能目標,經濟部與農委會預計推出「綠能發展區」,提高「低地力」農地、「非養殖生產區」魚塭設置光電比例。地球公民基金會今(1日)召開記者會批評,經濟部2022年4月承諾的光電空間規劃原則「能源用地白皮書」尚未公布,將徒增光電與農漁業衝突。

    地球公民基金會呼籲行政院儘速協調內政部、經濟部、農委會進行整體空間規劃,否則各部門各自找地的開發模式,只會讓國土計畫被架空。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1日)舉行「空間計畫先到位,綠能發展不踩雷」記者會。攝影:劉庭莉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1日)舉行「空間計畫先到位,綠能發展不踩雷」記者會。攝影:劉庭莉

    綠能蟑螂層出不窮 地公:空間規劃原則是關鍵

    太陽光電2025年目標設置20GW,截至2022年僅完成10.22GW[1]。媒體報導,為衝刺綠能目標,經濟部與農委會研擬推出「綠能發展區」光電政策,預計在彰化、雲林沿海鄉鎮,台17線以西的「低地力」農地設置光電,加上提高漁電共生中「非養殖生產區」魚塭設置光電率。

    不過,作為未來光電政策的空間規劃原則,經濟部2022年4月承諾擬定「能源用地白皮書」至今尚未公布。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要求,經濟部應儘速公布白皮書,避免新政策脫鉤。

    地球公民基金會今(1日)舉行「空間計畫先到位,綠能發展不踩雷」記者會,執行長蔡中岳批評,光電弊案綠能蟑螂層出不窮,顯然機制有問題,光電政策前端規劃是當下最重要的課題。

    發展能源須平等對話 避免農漁民被「吃乾抹淨」

    嘉義在地農民吳其融說明,漁電共生已改變地方農漁產業既有平衡,光電業者挾著政策支持及資金,讓承租戶成為犧牲者,必須配合改變經營模式,甚至被迫放棄耕作或養殖,「養殖漁業慢慢被扼殺」。

    吳其融表示,被劃入綠能發展區的沿海低地力農地,是雜糧、瓜果的主要產區,與農委會「大糧倉」計畫矛盾,農委會應提出農漁業產業政策配套措施,避免農漁民被「吃乾抹淨」。

    蔡卉荀指出,新政策中,區位評估與選址、農漁產業配套、生態保育對策、社區知情及公民參與等機制仍付之闕如,經濟部與農委會卻已打算放寬土地相關法規、找光電業者研商遴選機制,讓人質疑政府未記取過去光電爭議的教訓。

    能源規劃應符合國土計畫 維護農業、生態資源

    地球公民專員梁聖岳更指出,這些低地力農地,多與農委會林務局5月公布的「國土綠網區域保育軸帶」重疊,代表該區有潛在生態議題。保育軸帶並非不能設置光電,但不應劃入綠能發展區就撒手不管,農委會應提出保育對策,如承載總量、緩衝帶等,減緩光電開發對沿海生態的衝擊。

    地球公民專員黃子芸提到,「全國國土計畫」規範農業發展範圍內的非農設施,不得影響周邊農業生產環境,且應避免農地切割或碎裂。內政部身為國土主管機關,應積極參與綠能發展政策擬定,協調能源及農業部門衝突,更不應貿然放寬《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架空國土計畫,國土發展失序。

    蔡中岳重申,行政院應協調三部會進行政策整體空間規劃,確保「綠能發展區」對接國土計畫、農業與能源用地白皮書,取代各部門各自找地的開發模式。

    註釋

    [1] 太陽光電目標2025年地面型12GW、屋頂型8GW;截至2022年底,地面型3.97GW、屋頂型6.25GW。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3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