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夜間打樁、鳥擊無對策 彰化「渢佑」風場環評補件再審

    由丹麥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投資的彰化「渢佑」離岸風場,昨(2)日進行第二次環評初審,針對選址於白海豚棲地旁的生態疑慮,鯨豚及鳥類因應對策不足,調查數據也與鄰近風場有出入,專案小組最終認定補件再審。

    環保署今(2)日辦理「渢佑」風場環評第二次初審,因生態調查、鯨豚及鳥類保育等疑慮,專案小組認定應補件再審。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線上會議
    環保署今(2)日辦理「渢佑」風場環評第二次初審,因生態調查、鯨豚及鳥類保育等疑慮,專案小組認定應補件再審。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線上會議

    近白海豚棲地挨批「選址錯誤」 環委加嚴水下噪音標準

    「渢佑」風場位於彰化外海,開發範圍約44平方公里,離岸最近則僅有10公里,風機單機裝置容量為9~20MW,最大裝置容量約600MW,預計布建30~37座風機,採三腳或四腳套筒式基礎。5月環評第一次初審未過,昨日第二次專案小組審查,環委仍決議補件再審。

    離岸風電區塊開發,第一期選商收件本月底就要截止,風場須至少通過環評初審才能繼續申請。同樣由CIP負責開發的「渢妙」風場已在6月初通過環評初審,取得選商門票。

    「渢佑」風場位於彰化外海,離岸最近則僅有10公里,海纜規劃從彰化芳苑的「南側共同廊道」上岸,最大裝置容量約600MW,預計布建30~37座風機。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渢佑」風場位於彰化外海,離岸最近則僅有10公里,海纜規劃從彰化芳苑的「南側共同廊道」上岸,最大裝置容量約600MW,預計布建30~37座風機。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渢佑」風場離岸不遠,雖避開法定「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範圍,但相隔僅3公里。而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施仲平提出,彰化沿岸水深25公尺以內的海域都是白海豚出沒範圍,渢佑最淺僅21公尺,已進入白海豚棲地,可謂「選址錯誤」。

    環委朱信也擔憂風場靠近白海豚棲地,要求開發單位承諾,在地質條件允許下採用不須打樁的「管架式負壓沉箱基礎」。

    專案小組並提出更嚴格的水下噪音限值。過去離岸風場水下噪音標準,通常是距風機施工點位750公尺處,測到160分貝以上音量的次數,不能超過總次數5%,最大音量則不能超過190分貝。針對本案環委則要求,距風機施工點位750公尺處,最大音量不能超過160分貝。

    夜間打樁影響石首魚 鯨豚觀察員也失功能

    本案環說書還提到,打樁作業可能在夜間施作。對此環委憂心不僅無法保護鯨豚,也將影響石首魚生態。

    環委李培芬指出,在晚上,鯨豚觀察員幾乎無法用肉眼觀測到鯨豚,將失去配置鯨豚觀察員的用意,熱影像儀的效果也有待商榷,導致夜間施工難以判斷鯨豚是否出沒,無法馬上因應。環委張學文表示,夜間打樁會影響石首魚的合唱、繁殖行為,要求開發單位承諾避免。

    開發單位則回應,考量到開發作業時程,仍無法排除夜間打樁,僅能承諾日落前兩小時內,不啟動新的打樁作業。

    生態調查與鄰近風場出入 更未提鳥擊因應對策

    環委也對此案海域生態調查資料表示疑慮。張學文首先指出「與鄰近風場出入」的疑點,如「渢佑」的生態調查季節、位置與鄰近的「環洋」、「台電離岸一期」等風場沒有差太多,且調查點位更多,但記錄到的底棲生物種類卻明顯過少,質疑「調查有很大的問題」。

    環委要求開發單位提供原始資料及標本,進一步檢視正確性。

    「渢佑」和「環洋」風場重疊,並鄰近「台電一期」風場,環委卻發現海域生態調查結果中,底棲生物種類明顯過少,質疑資料正確性。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渢佑」和「環洋」風場重疊,並鄰近「台電一期」風場,環委卻發現海域生態調查結果中,底棲生物種類明顯過少,質疑資料正確性。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鳥類撞擊風險的評估也被指不足。彰化縣農業處代表提出,CIP在離岸風電第二階段開發的彰芳、西島兩風場,施工前都有進行「鳥類衛星繫放調查」及「氣象雷達遷徙路徑分析」,渢佑風場卻完全省略。

    李培芬也表示,本案的鳥類雷達軌跡圖只涵蓋小範圍,難以評估鳥類撞擊可能性,開發單位應提出更完整的調查資料。

    李培芬指出,目前的鳥類雷達軌跡圖只涵蓋小範圍,很難依此評估鳥類撞擊可能性。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李培芬指出,目前的鳥類雷達軌跡圖只涵蓋小範圍,很難依此評估鳥類撞擊可能性。圖片來源:擷取自環評書件

    營運期間的鳥類監測方面,開發單位提出採用高效能雷達、音波麥克風等監測設備,但並未提出,遇到鳥擊該如何因應。李培芬指出,渢佑風場距海岸近,鳥擊風險更高,開發單位應承諾衝擊減輕作為,若偵測到鳥群接近風場、明顯有撞擊風險,就要評估暫停風機運轉。

    開發單位則回應,未來會再完善鳥類調查;蒐集足夠資料後,也將針對鳥擊風險提出停機機制。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4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