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國發會通過資源循環計畫 目標2027年前減1.25億個一次性用品

    報導/李蘇竣

    國家發展委員會昨(18日)通過行政院環保署「減量回收及資源循環推動計畫」草案,在2023年至2027年間投入39億餘經費,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強化源頭減量,預期可減少1億2500萬個一次性用品、減排56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國發會強調,這在2050淨零路徑12項戰略之一的「資源循環」計畫中,這些行動都是「淨零路徑上的一小步」。

    加強源頭減量,禁用一次性保麗龍飲料杯等政策將在7月上路,同時也要求業者推出自備容器優惠、借用循環杯服務等,但仍需要環保署投入大量資源推廣宣導。資料照。圖片來源:台南社大提供
    加強源頭減量,環保署針對發泡塑膠(如保麗龍)材質的一次用飲料杯,提出「一次用飲料杯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草案。圖為海灘上的保麗龍一次用飲料杯垃圾。圖片僅供示意。圖片來源:台南社大提供

    國發會通過環保署資源循環計畫 五年減排560萬噸碳

    國發會今年3月發布2050淨零路徑,昨(18日)舉行第97次委員會,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淨零路徑為施政重中之重,請相關部會依據淨零碳排路徑制定行動計畫,及早規劃作為下階段公共建設重點。

    淨零路徑研擬12項關鍵戰略,其中之一為「資源循環」,環保署提出重大公共建設計畫「減量回收及資源循環推動計畫」草案,在昨日獲得國發會委員會審議通過,全案將陳報行政院並建請同意。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表示,計畫目標在2027年減少碳排放量達約56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減少使用一次用產品1億2500萬個,家戶石綿清除處理量3.2萬公噸等,以期達成物質循環利用最大化、環境衝擊最小化。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表示,將盤點循環經濟產業的「斷鏈」,由政府出手補足。攝影:李蘇竣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表示,將盤點循環經濟產業的「斷鏈」,由政府出手補足。攝影:李蘇竣

    物質利用最大化 環保署將健全產業鏈促資源循環

    賴瑩瑩說明,計畫分為「物料資源循環計畫」、「源頭減量及循環採購計畫」及「具挑戰及須關注廢棄物清除處理計畫」三項子計畫,規劃在2023至2027年間,投入經費39億8175萬元。

    「物料資源循環計畫」目的是要建構廢棄物資源循環體系,將盤點資源回收產業鏈不足的部分,如廢塑膠的分選技術,後端產品推廣等。賴瑩瑩以生活中常見的「寶特瓶」為例,要達到資源循環有兩大面向,第一是減少使用,民眾可用環保杯、循環杯等容器替代;第二則是回收利用,將寶特瓶廢料再製,如製成纖維做衣服等,估計1公噸的塑膠製品回收再製,可減少2公噸的碳排,累積起來相當可觀。

    賴瑩瑩表示,為了健全產業鏈,未來將建立再生產品履歷資料庫及查驗作業,輔導業者設計易循環產品。用來檢視國家物質使用效率的「資源生產力」[1]將從今年每公斤約76.97元,目標提升至2027年每公斤100.71元,提高物質使用效率。

    物料資源循環計畫架構示意圖。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物料資源循環計畫架構示意圖。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引領綠色消費文化 環署推動循環採購、源頭減少一次性用品

    同時,「源頭減量及循環採購計畫」持續推動各種管制措施,目標在未來五年內再減量1億2500萬個一次性產品。

    環保署舉例,包括鼓勵消費者自備環保或環保杯租借服務,分年檢討修正吸管、塑膠袋及產品包裝等一次用減量措施,目前推動的「一次用飲料杯」限制措施,正在積極與業者或消費者溝通宣導中。環保署也說,將訂定「循環採購指南」,建立循環商業模式,如以租代買服務及產品回購服務模式供應鏈, 引領綠色消費文化。

    環保署統計,自2018年擴大實施塑膠袋付費取得政策,消費者購買購物用塑膠袋比率已降至10%,減少約25億個塑膠袋,而限用一次用塑膠吸管、限用免洗餐具等政策自2019年實施後,一次用塑膠吸管使用量已減少約1億支、免洗餐具使用量則是減少約1.3億個。

    石綿建材廢棄高峰期將至 環署推拆除補助避免隨意棄置

    針對「具挑戰及須關注廢棄物清除處理計畫」,賴瑩瑩說明,主要是針對石綿建材、水泥或廢木材等廢棄物的處理。他指出,石綿為致癌物,破碎後會形成極細小的纖維,吸入肺部沉積無法排除,絕對不可隨意棄置,但石綿在過去1970、80年代被大量進口作為房屋建材,若以鋼筋混凝土構造生命週期約45~55年推算,石綿廢棄高峰約落於2025至2035年。

    非法棄置石綿瓦等營建建材的案例時有所聞,除了造成環境問題也讓民眾健康暴露於風險之中。資料照。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非法棄置石綿瓦等營建建材的案例時有所聞,除了造成環境問題也讓民眾健康暴露於風險之中。資料照。圖片來源:環保署提供

    賴瑩瑩表示,石綿需要固化掩埋,處理費用高昂,且大多又是來自缺乏經費的老舊房屋,很容易產生棄置問題。環保署將和建管單位合作,盤點要拆除建物,補助地方政府執行家戶主動申請石綿瓦廢棄物清理及查證,避免民眾自行清除棄置。未來也將建置石綿建材廢棄物處理設施,預估家戶石綿清除處理量3.2萬公噸。

    此外,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傢俱、營建及裝修產出之廢木料等,經破碎後送焚化廠處理,但現今地方焚化廠量能飽和,多暫置處理;且營建裝修之廢木料,因含較多膠、漆及貼皮等,一般燃材鍋爐燃燒時,易產生戴奧辛及空氣污染之疑慮。環保署將盤點廢木料產生及處理流向,設置廢木料破選、分選等中間處理設施,同步連結後續去化設施,做為燃料能源回收。

    註釋

    [1]資源生產力為「實質GDP」除以「進口物質數量+國內所有開採並使用之物質-出口物質數量」(DMC)之數值,數字越高代表同樣的資源產生越多價值,可檢視國家的物質使用效率。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46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