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暖化未來都市熱島如鍋爐 學者齊呼籲:台灣缺的是上位法案

    報導/吳宜靜

    全球暖化加速,國內學者分析,台灣最快在2060年失去冬天。也有專家警告,升溫和都市熱島效應疊加,將有如自成體系的「鍋爐」,以往市區跟郊區的溫差大約是2°C左右,但2020年的溫差已增加到3.5°C。生活在都市的人們將更有感。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9日出版最新科學評估報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下稱AR6),國內連續兩日舉辦專家解析,昨(11日)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的座談上,學者警示,台灣未來將面對颱風與降雨天數減少、降雨強度增加、都市增溫加劇等變化,政府是否能制定相關上位法案,將扮演關鍵角色。

    台達新聞稿圖說_台達基金會今日線上解析IPCC最新出版的AR6報告,(由左至右)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臺灣大學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邱祈榮、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副執行秘書龍世俊、台達永續長周志宏線上分享最新的氣候動態和國際資訊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11日)舉辦「IPCC AR6 全球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線上專家對談」,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左)、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研究員陳璽尹、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圖片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會提供

    高溫日數增加、颱風減少 台灣的氣候未來需要陳時中

    國際科學報告AR6指出,無論是哪一種碳排情境,全球地表增溫的趨勢將至少持續到本世紀中,除非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否則全球升溫將在21世紀突破1.5°C和2°C。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底下「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表示,台灣暖化速度比過去估計快很多,儘管幾十年之內暖化的腳步不會停止,「但如果能越嚴格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話,衝擊和損失相對來說會越小,讓我們比較容易適應。」

    許晃雄指出,上位法案對於整體國家的減排和調適扮演很重要的角色,AR6的上一版報告AR5就發揮了影響力,促成聯合國在2015年通過極為重要的國際氣候協議《巴黎協定》。他直言,各國採取的方法是畫靶射箭,基於一個具有野心的氣候目標來制定上位法案;反觀我國現行《溫管法》,不僅位階太低,更是以先射箭再畫靶的方式管理溫室氣體,對氣候變遷調適也談得很少。

    IPCC AR6報告與台灣氣候推估。資料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製圖:吳宜靜。
    *理想情境為SSP1,最劣情境為SSP5

    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則直言:「我們需要一個氣候的陳時中。」彭啟明現任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聯盟成員包含多家科技巨頭,他鼓勵表示,「早做就可以找到更多機會,晚做就會花更多成本,而且喪失更多商機。」

    都市熱島效應像鍋爐 城市溫差可高達3.5°C

    AR6報告直指都市化與高溫之間的關聯。在9日晚間由天氣風險公司與CSR天下共同舉辦的直播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林子平教授受邀分享團隊針對台灣六都的觀測數據,他們發現,以往市區跟郊區的溫差大約是2°C左右,但2020年的溫差大約增加到3.5°C。

    「都市的熱島效應已經是自成體系的一個鍋爐。台北最熱的中正萬華區,同一個時間可能就會跟南港相差3.4°C左右。」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CSR天下於9日舉辦「IPCC-AR6:解讀氣候變遷科學事實報告」直播。右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林子平特聘教授、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天氣風險管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李知航經理。圖片來源:截圖自直播
    都市熱島效應將越來越嚴重。圖片來源:chia ying Yang(CC BY 2.0)
    都市熱島效應將越來越嚴重。圖片來源:chia ying Yang(CC BY 2.0)

    林子平說明,都市熱島效應成因有三。第一是人工地面太多,雨水本來可以落在草地等自然土層,卻由於都市化,地面已逐漸失去自然蒸發的效果。

    第二是建築物的量體越來越大,交通和空調成為主要的發熱體。第三則是與都市的氣流有關,「本來氣流進入城市可以發揮好的散熱效果,但因為建築物的量體越來越大而阻擋的風的行進。」

    未來,升溫和都市熱島效性可能會疊加在一起。而在中排放(SSP2)的情境之下,世紀末升溫2.7°C,市區跟郊區的溫差可能會變得更大。「我們同時要面對有時候很乾、有時候很濕、有時候又很熱的問題。」

    圖片來源:擷取直播畫面
    氣候變遷可能影響未來的建築法規。圖為瑞士低碳木造建築。圖片來源:Ingo Höhn via Hochschule Luzern

    複合性的災害,將使得建築的型態和居住的方式發生改變。林子平預期,未來可能出現建築能效標示、建築外殼節能等規範,並且可能會與房屋租售體制相結合。

    遭到忽視的甲烷 報告首次揭露升溫與空污關聯性

    AR6報告也指出,從物理科學角度而言,大幅、迅速且持續地減緩甲烷排放,可抑制氣膠減少所造成的暖化效應,並改善空氣品質。

    彭啟明說,過去IPCC的科學報告較少著墨空污與暖化的關聯,此次報告明顯揭示二者的關聯性,對於同時面臨空氣污染跟氣候變遷的台灣來說極具意義。

    彭啟明表示,「例如硫化物、硫氧化物等懸浮微粒,可以製造雲反射陽光,對於降溫是有幫助的。而甲烷則對升溫貢獻了0.5°C。但整體看起來,空氣污染物還是造成升溫。」

    也就是說,整體降低氣膠總量與濃度,才能同時控制升溫和改善空污。   

    去年新北市劃設全台第一個空氣品質維護區,限制一、二期柴油車進入。圖片來源: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去年新北市劃設全台第一個空氣品質維護區,限制一、二期柴油車進入。圖片來源: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暨台灣大學海洋中心主任曾于恒,則透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補充,甲烷也會跟大氣常見空氣污染的氣膠有互相消長的交互作用,而這些彼此之間的作用讓暖化的過程更加複雜。

     氣候變遷小辭典
    【什麼是SSP】
    在考量社會經濟的情境假設之下,科學家將未來分成五種情境進行推估。SSP-後的數字代表的是每平方公尺的輻射熱能。
    五個排放情境分別為:
    極低排放(SSP1-1.9)指的是世界可以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走向永續的排放情境。
    低排放(SSP1-2.6)是指全球試圖達到永續目標但進展緩慢不如預期。
    中排放(SSP2-4.5)是指在區域競爭下,各國以國內更關注區域內的經濟與安全問題,犧牲更廣泛的發展。
    高排放(SSP3-7.0)是指一個不平等的情境,環境政策可能僅存在中高收入地區,全球能源部門集中在碳密集燃料。
    極高排放(SSP5-8.5)則是指幾乎沒有氣候政策下的排放情境。
    【工作小組】 IPCC邀請科學家評估時,設立三個工作組(WG),分別負責不同面向的評估。第一工作組:負責評估氣候變遷的物理機制、現狀與未來情境推估。第二工作組:負責評估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調適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組:負責評估氣候變遷減緩研究。
    【氣膠】在氣相介質中而可看到或量度之固液粒子懸浮微粒,一般氣膠其粒徑在0.1nm~100μm,具有膠體性質,對光線有散射作用。
    (資料來源: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辭典)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