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Pedro Guertler、Larissa Gross/脫貧之路 空調、冷鏈需求增加 地球將變得更熱

    文/Pedro Guertler、Larissa Gross(環境智庫E3G);翻譯/姜唯;審校/林大利;稿源/Carbon Brief

    隨著破紀錄夏季高溫襲擊北半球,低溫技術對人們生活品質、生產力和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涼爽的建築物和車輛、工業過程中的冷卻和確保食藥品安全的「冷鏈」(低溫物流)已然成為必需品。

    隨著地的球越來越熱,加上數億人口開始買得起第一台空調,主要的開發中經濟體的低溫技術需求將會飆升,若不妥善管理,可能會導致溫室氣體排放激增,阻礙我們因應全球暖化的能力。

    幸好,這個問題存在解決方案。高效、乾淨的低溫技術發展可以對巴黎協定的1.5℃和2℃目標有所貢獻。這些暖化限制目標亦作為低溫技術需求的檢查標準,減少其帶來的暖化挑戰。

    印度德里一家冷氣行。Kevin Su攝,Alamy Stock/Carbon Brief。

    在暖化世界中降溫

    在暖化的世界中,低溫技術並不是奢侈品:弱勢群體依靠它取得營養的食品、安全的藥品、生產力和防止熱傷害。

    在炎熱氣候下的貧困農村社區,約4.7億人無法取得電力,無法獲得傳統的空調和保冷技術,包括運輸溫度敏感物品(如藥品)的「冷鏈」,或者以最小耗能將食物從農場送到餐桌。缺乏低溫技術可能限制健康、農業生產力和經濟自給自足的機會。

    為滿足人類消費所生產的糧食,有三分之一被拋棄或浪費,因而產生的土地利用和溫室氣體排放是可是先避免的。缺乏電力供應的小農承受高得不成比例的食品供應鏈損失,至少是最高效率供應鏈的兩倍。不完整和不健全的低溫物流是造成這種損失的關鍵因素。

    最炎熱的城市中,收入最低的6.3億人-通常居住品質也較差-可能只能偶爾享用低溫技術,甚至無法負擔。這可能影響食品安全,讓人為氣候變遷帶來的熱浪更難以適應。

    能源系統的挑戰

    今日全球有16億個住宅空調正在使用中。而炎熱國家的大多數家庭尚未購買第一台空調,到了2050年,全球住宅空調可能增加到56億個。

    隨著能源效率標準逐步提高,空調發展如果沒有任何改變,能源需求可能在本世紀中葉增加兩倍,達到6,200兆瓦時(TWh),相當於今日所有用途的全球電力消耗的四分之一以上,可能需要約3.2兆美元的發電投資。

    大熱天空調需求會對電網造成很大壓力。兩年前北京的夏季,建築物降溫佔每日峰值電力需求的一半以上。

    在印尼和印度,空調需求若照舊成長,到了2050年,空調佔峰值電力需求將從今日的10-15%成長到超過40%。在印度的部分城市,空調佔每日電力峰值已經超過60%。

    今天未滿足的冷卻需求遠不止建築物空調、冷鏈、運輸和工業。考量更廣泛的用途,同時確保保護弱勢群體免受極端高溫和冷鏈損壞的影響,即使納入更積極的能效和需求反應標準,2050年的能源需求仍可能高達15,500兆瓦時,佔當今全球電力需求的三分之二。

    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的傳統冷卻技術,包括空調和製冷,都依賴人造製冷劑,通常是氟化(F)氣體,如氫氯氟烴(HCFCs),其全球暖化效力可達二氧化碳的10,000倍。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含氟氣體可能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近20%,可知為什麼根據蒙特婁公約吉加利修正案,將前一代含氟氣體逐步減少,對限制全球暖化是如此重要。

    冷卻用電龐大且需求不斷增長-在主要市場通常透過煤電-意味著它對減少用電碳排放構成嚴峻的挑戰。

    2017年,連接到全球電網的住宅空調用電估計為100千兆瓦 ,超過了當年創紀錄的太陽能發電量94千兆瓦。這顯示冷卻用電成長若未經管理,可能讓化石燃料發電難以減少。

    系統性解決方案

    最快的方法是導入並落實更嚴格的能源效率標準。採用當今市場上最高能效標準,可將2050年空調能源需求減半。

    如果全世界要實現氣候目標,同時確保冷卻技術普及,也可能需要找到減少依賴傳統低溫技術的方法,包括「響應式」冷卻設備和冷藏的混用,以管理高峰電力需求,以及更智能化的建築規範,包括被動冷卻設計和更能避熱的都市規劃。

    也有簡單的解決方案,例如反射性更好的「冷屋頂」,以及城市區域供冷能源系統和偏遠地區的獨立型系統。

    提供這些解決方案需要相應監管、財務和商業模式,像是「冷卻即服務」,需因國家和地方環境制宜滿足冷卻要求。

    關鍵的第一步是認識到低溫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僅與氣候危機緩解對暖化的抵禦能力有關,也跟安全和繁榮有關。

    ※ 全文及圖片詳見:Carbon Brief (CC BY-NC-ND 4.0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