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集公民之力續命 公民電廠在德國的關鍵與挑戰(上)

    共同企劃/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林蓉(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在德國與台灣,「經濟、效率、規模」似乎成了綠能發展政策的主要走向。大型再生能源公司大量限縮公民電廠生存空間。除了持續培養每位公民參與能源轉型的熱情,政府對公民電廠祭出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如公民電廠設置規範更加彈性化、補助申請程序簡化等,將是公民電廠持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再生能源更有機會與社區發展、在地經濟、公民參與等公共利益相互結合,台灣近年逐漸發展起來的公民電廠(energy cooperatives)即是一例。

    所謂「電廠」,其實更像是以能源為主的公民合作社,社區居民一同合資架設再生能源設備(如太陽能板、小型風機),共享利潤或自用,每位參與者無論股份大小,享有一樣的決策權。因此公民電廠也被視為一種民主的經濟組織。說到公民電廠的發展,德國往往被視為成功案例。然而公民能源在德國也遭遇不少挑戰與瓶頸。

    法律制度鼓勵與長年社會脈絡催生的公民電廠

    德國趨勢研究(Trend:Research)數據顯示,德國再生能源高達三、四成來自私人家戶太陽能板。德國再生能源署也指出,公民自行架設的再生能源,長年來是德國能源轉型的主要動力。這些大量由公民自產的綠能,部分可歸因於德國數十年來的社會演變與制度發展。

    自二戰以降,社區型的糧食合作社(Food Coop)在德國遍地開花[1]。糧食合作社奠基於社區成員互助精神,合資收購高品質且合理價位的糧食提供給會員。這樣社區互助、自給自足的精神也被認為是促成德國公民電廠發展的主要基石。

    德國糧食合作社的互助傳統。圖片來源: FoodCoop BzfE
    德國糧食合作社的互助傳統。圖片來源: FoodCoop BzfE

    1990年代,歐盟修法開啟了能源生產自由化、多樣化的契機。德國媒體《Clean Energy Wire》報導,德國再生能源法在2000年通過後確立了20年的 躉購制度(feed-in tariffs,FIT),生產綠能者能獲得穩定的較高利潤(20年不變的高價收購),因此成了一個低風險的投資。

    除了許多私人家戶開始設置屋頂太陽能板,公民電廠、公司大量成立,以合資投入更大型的綠能建設。然而,德國媒體《Clean Energy Wire》也指出,公民電廠早期的成立不只因其利潤,也是許多在地居民想為環境貢獻心力與投入社區參與的成果。

    德國常見的公民電廠有兩種:能源公社(Energiegenossenschaften)和混合型合夥公司制度。後者常與綠電公司合作,投入大型、跨區建案。

    德國公民合作社聯合會(DGRV)資料顯示,多數公民電廠仍維持了「小而美」的公民組織形式,半數的公民電廠成員低於200人,七成的公民電廠每人最低入股額度在500歐元(約新台幣15260元)或以下。

    德國Overath市公民電廠。圖片來源: Kölner Stadt-Anzeiger
    德國Overath市公民電廠。圖片來源: Kölner Stadt-Anzeiger

    當代德國公民電廠的發展困境

    然而,法律制度的變動卻成為能源合作社的挑戰。躉購制度在2014年縮限於小規模綠電設施,並引進招標(tender procedure)和競標(Auction)制度。在去年(2021)1月,FIT制度全面廢除,也被學者莫里斯(Craig Morris)認為是社區型綠能的末日。

    競標制度的原則為價低者得標,公民電廠往往在設備與行政成本無法與大型綠電公司競爭。《Clean Energy Wire》指出,2014年至2021年間,公民電廠發出的綠電佔整體綠電比例,從五成減至三成左右。德國公民合作社聯合會(DGRV)2020年的數據顯示,每年新成立的公民電廠數量自2013年逐年減少。

    學者羅倫茲(Casimir Lorenz)分析,綠能設備成本降低,使大型綠能公司進場大量投資,生產便宜且大量的綠電。公民電廠的衰落,被視為是綠電成本下降與綠能產業逐漸專業化的必然結果。

    另一個限制,是其成員組成。根據學者波彭(Silvia Poppen)2015年進行公民電廠成員社經地位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公民電廠有近八成的人為男性成員,約六成年齡為50歲以上、超過五成擁有大學學歷或以上,近四成家戶月收入在4000歐元以上(德國全國平均為3612歐元)。由此可見,德國公民電廠主要由年長、高學歷的富有男性所掌握。

    筆者在參與地方公民電廠的會員大會時,也注意到許多成員因此將如何吸引更多新血,列為一個主要挑戰。

    註釋

    [1] 德國聯邦飲食中心的資料顯示,全德至今已有超過3000個糧食合作社。

    參考資料

    ※本文為低碳生活部落格與環境資訊中心共同刊登之〈集公民之力續命 公民電廠在德國的關鍵與挑戰(上)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46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