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巴黎協定》五週年 中國青年如何看待氣候變遷?

    文/姜夢楠(中外對話社群經營)

    一份最新的調查結果呈現了中國青年群體對待氣候變遷的態度,以及他們與西方同齡人的不同。

    遼寧省瀋陽市一所高中的環保社團活動。圖片來源:Sylvia Buchholz / Alamy

    對於一位1995年出生的中國青年來說,她或他在6歲的時候見證中國加入WTO和隨後的經濟起飛,在13歲時經歷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在2013年伴隨著全國範圍的嚴重霧霾走入成年,並在25歲的當下體會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和求學、就業、生活諸方面的不確定性。

    如果不出意外,世界將在這位青年35歲的2030年跨過升溫1.5°C的臨界點,從那以後,更嚴重的熱浪、極端降雨和海平面上升將影響她或他的生活,沒有珊瑚礁的大海和無冰的北極也將成為一種常態。於此同時,她或他的整個中年時期也許都將投身於中國如火如荼的經濟和能源轉型,並在即將退休的年齡迎來「碳中和」的歷史性時刻。

    站在2020年的這個節點,這位中國青年對於正在發生的氣候變遷有多少認知?作為在接下來的幾個十年中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和碳中和承諾的「中堅一代」,這一代中國年輕人對於自己的氣候使命又有什麼思考?一份最新出爐的《中國青年氣候意識與行為調研報告》提供了部分答案。

    關心卻不夠了解

    這份由青年應對氣候變遷行動網絡(CYCAN)開展的調查研究,針對18-24歲的中國青年群體,定量訪問了超過5000人,並對37名青年進行了深度訪談。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仔細的一份中國青年的氣候意識問卷。

    絕大多數受訪的中國年輕人(84%)認識到了氣候變遷的嚴重性,甚至有超過四成的中國年輕人認為它是當下最嚴重的全球問題,其次是「社會不平等」(12.9%)和公共衛生(8.3%),這一調查發現在全球疫情肆虐的2020年尤其顯得突出。

    與之相對的是,儘管有六成受訪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比較了解氣候變遷」,但事實上,他們對氣候議題的了解,可能並沒有自己想像得那麼準確。

    報告顯示,對「我們每次使用煤、油、天然氣的時候都在影響著氣候變遷」這一說法,絕大部分青年群體認為屬實;與此同時,對於「氣候變遷是由地球大氣中的一個空洞引起的」這一錯誤說法,也有近六成青年認為屬實或可能屬實。可見青年群體的氣候認知中存在著一些自相矛盾的「知識」。但相對於中國其它年齡群體,這一年齡段的年輕人已經屬於氣候認知最高的群體。

    從全球治理到中國角色

    中國的青年群體對於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相對來說並沒有那麼熟悉。雖然受訪者出生年代集中在1995-2002年,但他們對於《京都議定書》(1997)的了解反而更多,可能的原因是《京都議定書》已經被寫進了部分中學課本,但《巴黎協定》更多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一個「遙遠的」國際新聞。

    儘管如此,中國年輕人對於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一些關鍵性的原則卻有自己的思考。他們普遍秉持環境正義理念,認同在享受發展的同時承擔對未來和下一代的責任。 95%的受訪者認同「在排放溫室氣體時,要考慮到履行自身責任以及對未來和下一代負責」,僅有31.6%的年輕人認為「現在不用擔心下一代的能源問題。」

    與世代關係的公平議題相對應的是,近六成中國青年認為,不同國家需根據自身情況承擔不同的環境責任。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這一代中國青年中仍然深入人心。

    絕大部分受訪青年群體都認為,中國在達成全球氣候協議中扮演了最為關鍵的角色,其次是歐盟和美國。而對於國內氣候行動,他們最為認可政府在增加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修復方面和推動能源多元發展方面所作的工作,並希望能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採取更嚴格的措施。

    承擔氣候責任

    作為中國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中堅力量,這一代青年如何將氣候變遷和節能減碳融入自身行動也是此次研究的重點。

    調查結果呈現了當下中國青年鮮明的生活方式特徵。 「每月至少網購一次」的青年群體達67%,僅1.5%的青年群體「從不網購」。和網購一樣具有鮮明「青年」烙印的生活方式還有外賣。「美團外賣」在《2020外賣行業報告》中顯示,90 後、00 後外賣群體的佔比超過60%,且兩個群體貢獻的訂單數量佔比達到了七成以上。

    雖然網購和外賣成為年輕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絕大多數年輕人都認同並願意為低碳生活做出更多努力。調查顯示,70%的青年群體會嘗試將快遞包裝進行二次利用或者廢品回收。在深度訪談中,受訪者也指出快遞包裝的質量和材質阻礙了其重複使用,這也對供給方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一代年輕人為綠色消費的支付意願也較為強烈。 68%的青年群體願意「為保護環境支付更高的價格」,62%的青年群體願意「為保護環境繳納更多的稅」,而願意「為保護環境降低生活水平」的青年群體佔比57%。

    不過,隨著需要支付的價格越高,青年群體對於低碳生活的消費意願越低。 55%的青年願意多支付一成價格購買氣候友好型產品,但願意支付多三成以上價格的青年僅佔3%。這可能與他們經濟尚未獨立,購買力有限有關。

    在應對氣候變遷的活動中,青年群體更多的是選擇參與志願者活動,其次是通過官方管道進行捐款。大部分青年氣候行動還停留在淺層面的參與和接觸,而非作為青年整體的一部分和發起者的形式進行活動。 「年輕人比較少把自己置身於『中國青年』的整體想像之中,缺少以青年為主體的行動路徑和影響公眾的意願,」研究報告的作者白宇楠寫道。相較於以瑞典女孩童貝里(Greta Thunberg)為代表的「激進的​​西方青年氣候活動家模式」,他認為中國青年在調研中更多展現出「從我出發」、「做好自己即可」的態度。

    這一代中國青年的氣候意識和氣候行為模式,將塑造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氣候足跡,並影響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路徑。這些1995年以後出生的年輕人,雖然才剛剛帶著學校裡的書本知識踏入成人的社會,但他們對氣候變遷危機的關切和行動的意願,蘊藏著中國低碳轉型的希望所在。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巴黎協定》五週年 中國青年如何看待氣候變遷?〉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