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保育兼減碳 中國用「生態紅線」助攻碳中和目標

    文/高吉喜(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鄒長新(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龍・迪(歐洲環保協會中國首席代表)、吉多・施密特-特勞布(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總經理)、亞瑟・漢森(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原外方首席顧問)、李琳(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政策和倡導主任)

    中國正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為其至少25%的陸地和海洋面積提供法律保護。

    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區域位於生態紅線內,並且是眾多瀕臨臨滅絕的動植物的家園。圖片來源:Alamy

    中國的生態保護紅線政策,將成為科學保護自然的首開先河之舉。這項政策最初的目的是保護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和脆弱的區域,恢復野生動植物種群、保護人類從自然獲得的福利。而如今,政策研究人員也開始探究生態紅線在提升固碳能力、緩解氣候變遷方面的潛力。

    對於中國來說,把自然和氣候目標統一起來的一個務實的辦法,就是將生態紅線納入其根據《巴黎協定》即將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方案(NDC)。

    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地球上遠大於當前的區域需要得到保護,在這一點上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已經達成了廣泛共識。近期的研究指出,要想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那麼30%至70%的地表面積應被納入保護。 2021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大會有望就在不晚於2030年實現保護地球30%的面積的目標達成共識。

    全球持續的自然衰退表明,當前基於保護區的保護模式是不夠的。為應對這一問題,中國設計了「生態保護紅線」模式。目前,這項重要的創舉正在實施當中。生態紅線有助於逆轉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遷。

    生態紅線與保護區有何不同?

    中國的生態紅線政策從幾個方面對保護區系統進行了完善。

    首先,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紅線區域的選擇完全基於科學。決定對哪些區域或棲息地進行保護,都是建立在對自然和人類所能獲得的收益進行技術評估的基礎上。這些收益被根據三項標準進行了劃分——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例如提供淡水、健康的土壤,以及休憩環境),和減少災害風險(例如防止海岸侵蝕、洪水、滑坡和沙塵暴等)。

    這種對整體收益進行評估的綜合方法,為保護自然提供了更充足的理由,讓更多主要的受影響社區和組織都能參與進來。此類評估結果顯示,生態紅線區目前涵蓋了類型廣泛的生物群落區中的數以千計形狀、大小各異的區域,有的靠近人口稀少的地區,有的靠近人口稠密的地區。

    第二,這套制度保護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環境保護部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7年5月)中定義的所有關鍵物種和棲息地。儘管此前中國已經建立了多種類型的保護區,覆蓋了約18%的國土面積,但仍有不少寶貴的生態系統、動植物沒有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紅線的劃定,準確地將所有稀有和瀕危動植物的棲息地納入保護範圍。採取「自上而下」的設計,該系統使決策者可以通盤考慮,對整體地貌進行整體和統一的管理。這對維持棲息地的完整性和連通性帶來極大的好處。

    第三,該制度不再侷限於國家公園等旗艦區域,保護更多的自然,它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一種創新的解決方案。國際社會已經就利用自然保護區和「其他有效保護措施」解決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達成了共識。但是,僅靠建立保護區遠遠達不到科學告訴我們應該達到的保護力度。生態保護紅線體系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從而實現對物種和棲息地的大規模、整體性保護。

    「未批先建」曾在中國非常普遍,並導致了開發的失控,而生態紅線制度有望改變這種風氣。

    第四,我們預期自上而下的管理,衛星監測和公眾監督體系,將有助於實現該制度的嚴格落實。在紅線區域內,一切會產生重大影響的開發和建設活動都受到禁止,僅允許非常有限的低強度人類活動,例如本地社區的活動。在執法方面,紅線區域會經常性地受到監管,從而讓地方政府提高重視程度。例如,之前海南三亞正在建設的新機場,被環保督查發現位於生態紅線區域之內,且未獲建設許可,因此被喊停。類似的「未批先建」在中國曾非常普遍,並導致了開發的失控,而生態紅線制度有望改變這種風氣。

    中國的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紅線概念於2011年首次提出,隨後被納入《環境保護法》(2015年)。 2017年,中國政府發布《關於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生態保護紅線政策。

    上個月,中國政府又邁出重要的一步,制訂了《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目前,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將中國至少25%的陸地和海洋面積納入法律保護範圍。不過,完整的生態保護紅線地圖尚未公佈。

    習近平反覆強調,要恪守生態紅線承諾。在10月召開的中共19屆五中全會上,中國再次提出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是當務之急。

    環境保護與氣候行動

    生態紅線將森林和草原等棲息地納入保護範圍,因而也有助於氣候行動。

    植物和土壤可以封存大量的二氧化碳,這是對發電、工業、交通運輸等部門減排工作的一種補充。此外,這些棲息地還可以提供防洪、抗旱等寶貴的氣候適應效益。森林是水循環的重要一環,有助於確保地區降雨。它們還能固坡,防止滑坡和水土流失。通過確保關鍵生態系統持續擁有授粉昆蟲,森林同樣還有助於提高糧食生產的韌性。

    儘管各國可以並且應該採取適合自身情況的保護措施,但它們仍然可以從中國的生態紅線制度中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以科學手段繪製空間圖譜。我們相信中國在落實和執行這一政策的過程中將在方式上有所創新,並為其他國家提供經驗。 「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分享其生態紅線經驗的一條可行的現成途徑,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可以為項目所在國採取類似方法開展保護工作提供幫助。

    英國和中國分別作為將於明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的東道國,迫切希望找到將自然與氣候行動聯繫起來的路徑,從而聯合全球力量一致應對氣候挑戰。這也是環保界長期以來呼籲的做法,而生態紅線模式正是這樣一個同時氣候和自然所面臨的問題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中國的生態紅線可以助力其實現碳中和〉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