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數: 292
氣候峰會「指導手冊」:各國減碳決心不足 2050年只能減排40%
國際能源署(IEA)表示,目前全球的減排計畫仍比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少60%,呼籲領導人們把握即將召開的格拉斯哥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透過具體的政策計畫傳遞「明確的訊息」。IEA將今年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重新設計...
國際能源署(IEA)表示,目前全球的減排計畫仍比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少60%,呼籲領導人們把握即將召開的格拉斯哥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透過具體的政策計畫傳遞「明確的訊息」。IEA將今年的年度《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重新設計...
由於海藻逐漸減少,導致海洋生態沙漠化的「磯燒」現象,其中一項原因,就是森林面積減少,使得流入海洋腐植土與二價鐵離子也隨之減少,進而影響海藻的發育。對此,日本最大鋼鐵公司「日本製鐵」使用含鐵成分高的爐渣製成「肥料」...
荷蘭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表明,博物館身為國家的生態研究中心,會努力解決「任何人」對生物多樣性的疑問,協助對象當然也包括企業。不但與殼牌(Shell)、荷蘭皇家航空(KLM)合作,更打開深鎖的收藏櫃,與在地農友合作展開...
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苗栗竹南海洋風場(Formosa 1)營運一年多,已提供約7.5億度的綠電。為理解離岸風場對台灣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經濟部能源局對該示範風場進行開發前、中、後的生態監測調查,完成台灣第一份離岸風場營運期間的生態報告...
氣候媒體Carbon Brief針對1850年以來,世界各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進行分析,分析結果清楚顯示,是哪十個國家得對氣候危機付出最大歷史責任。不過,在11月格拉斯哥聯合國COP26氣候峰會之前,前十名中尚有六國未提出新的、更積極的減排承諾...
依據目前的草案,初期首將納管水泥、肥料、鋼鐵、鋁以及電力,並考慮進一步擴大至煉油、造紙、玻璃等業別的產品,只要未來此類產品進入歐盟境內,原則上就會依照該產品所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應支付的碳價格。歐盟期待藉著CBAM...
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到90億,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估計,食物產量將必「增加約70%」,如農作物年產量須增加近10億噸才能餵飽全球人口。然而,農業集約化耕作卻像是隨時出沒的猛獸,短期雖增產,卻造成長遠、難以復原的環境破壞...
英國獨立報報導,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 Fund, WWF)30日發表2021年棕櫚油採購者計分卡報告警告,部分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品牌,仍未解決非永續棕櫚油生產造成的森林砍伐和重要自然棲息地破壞...
歐盟即將開徵碳關稅,排碳者付費的時代即將來臨。立委關切我國碳定價制度,環保署今(18日)重申將於2023年開徵碳費,碳權也不會成為金融性商品。金管會依循國家政策,暫不成立碳權交易所。財政部也避免重複課徵,暫不收碳稅。「碳費」或將成為我國唯一的碳定價機制...
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與加拿大農業部合作,運用加國特產豆類研發出獨特產品「鷹嘴豆米粉」及「紅扁豆米粉」。台中區農改場指出,豆類營養價值高,富含抗性澱粉、蛋白質及膳食纖維;更重要的是,豆類不僅是對土壤有益的...
蘋果供應鏈成員美律實業昨(13日)宣布加入RE100,未來要每年節電1.5%,目標在205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美律實業總裁黃朝豐指出,電聲產業屬於低耗能及低排放產業,但為服務全球頂尖品牌,已啟動長達30年的綠電計畫...
氣候危機迫在眉睫,行政院卻遲遲無法完成《溫管法》修法草案。綠色和平東亞分部執行總監施鵬翔表示,城市是碳排放源,也是面對氣候災害的第一線,六都中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已訂定低碳城市自治條例,呼籲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