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模擬研究顯示 人造肉碳排可能比真肉更高

    編譯/姜唯;審校/林大利

    英國獨立報報導,一項新的科學研究顯示,人工合成牛肉產生的溫室氣體可能比一般畜牧業更多,且危害更嚴重。

    人類對牛肉的需求使大片土地變成牧場。Photo by Robert Bye on Unsplash
    人類對牛肉的需求使大片土地變成牧場。Photo by Robert Bye on Unsplash

    人造肉真的能解決環境問題嗎?

    農業排放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四分之一,其中產生大量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牛隻是主要來源。此外,人類對牛肉的需求使大片土地變成牧場,其中許多土地必須用含氮肥料施肥,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人工人造肉是減少牛肉生產對環境影響的解決方案之一。多家公司正在開發實驗室合成的牛肉、豬肉、家禽和海鮮。

    雖然採用這種生產方式可以迅速降低牛隻的甲烷排放量,但發表在《永續食品系統前瞻》(Frontiers in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期刊上的一份新研究顯示,若將觀察時間拉長,人造肉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更高。

    三種途徑 預測未來1000年牛肉需求波動

    甲烷在大氣停留的時間大約是12年,但二氧化碳可以累積千年。該研究指出,大規模生產人造肉的環境效益取決於人造肉工廠的用電方式。

    牛津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的科學家研究了各種可能的肉類生產方法及其能源需求後,發現人造肉不一定「在氣候表現上優於天然肉,其相對影響取決於是否使用脫碳能源以及生產系統的選擇。」

    他們使用了三種可能的肉類「消費途徑」預測人類對牛肉的需求在接下來1000年內的波動和變化。

    最後使用氣候模型來估算上述三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變化,如何在不同的肉類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之下影響長期全球氣溫。

    人造肉排碳量低 但長遠影響仍大於畜牧業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在最樂觀的情境中,人造肉的環境影響小於畜牧業。

    「在最樂觀的人造肉生產足跡之下,人造肉碳排放排擠畜牧業碳排放,同時避免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從氣候角度來看,這是最好的情境。」

    但是,「在最保守的人造肉生產足跡之下,雖然排放的二氧化碳當量仍然比畜牧業低,但生產活動對溫度的長期影響比任何牛隻畜牧業都要大。」

    學者指出,主要原因大氣中殘留的二氧化碳造成的長期損害。他們表示,雖然許多國家正在轉型再生低碳能源,但是「能源需求規模太大了,短中期內不足以產生足夠的脫碳能源。」

    根據英國農業和園藝發展委員會的資料,全球牛肉需求正在成長,亞洲成長特別快,來自新興經濟體和家庭收入成長的需求佔全球牛肉進口總量的近50%。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0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