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新聞

    振興銀彈要三思 全球「綠色振興」報告:20國疫後資金持續傷害環境

    編譯/姜唯;審校/林大利

    衛報報導,世界各國政府未能兌現COVID-19後「綠色振興」的承諾,反投入數兆振興資金於加劇氣候危機和損害自然的措施上。

    很少政府考慮到振興方案對自然的影響,有時甚至以疫情為由放寬環境法規,例如對伐木的限制和開發案環評的必要性。照片來源:ISS/推特

    疫後資金投注比例失衡 反增加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Vivid Economics於15日發表的分析報告,疫情大流行以來,各國政府提供的17兆美元資金中,只有約1/10用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復育自然的活動。

    這些資金大多數用於緊急措施,如支付工資,以維持經濟運轉。但是,大約4.8兆美元的支出,包括道路建設支出、航空公司紓困以及促進糧食生產,對環境有明顯影響,且大部分都是負面的。

    大約3兆美元的使用方式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和破壞自然界,超過全球在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等綠色計畫上花費的1.8兆美元。

    Vivid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該報告的主要作者拜爾(Jeffrey Beyer)表示,許多政府去年承諾的「綠色振興」並未實現,「政府肯定可以做得更好,卻把公款花在危害大眾的事情上。這令人震驚且難以取信於人。有時候做出更好的決定反而是更便宜的。」

    例如,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再生能源發電比化石燃料便宜,電動汽車的成本也迅速下降。

    根據報告 20國振興支出對環境不利 俄羅斯尤甚

    很少政府考慮到振興方案對自然的影響,有時甚至以疫情為由放寬環境法規,例如對伐木的限制和開發案環評的必要性,這幾乎沒道理。

    「我們看到,這些支出的環境友善程度並沒有變高。當你發現,公共支出決策並不太考慮氣候變遷和自然破壞相關證據時,很難樂觀以對。」拜爾說。

    該報告調查的30個國家中,有20個國家的經濟振興支出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整個歐盟,包括丹麥、法國、西班牙和德國,將振興支出改以對環境有益的方式花掉,表現相當出色。但一些主要經濟體表現不佳;中國和印度在會危害氣候和自然的計畫上花費更多,像是燃煤電廠,造成傷害最大的則是俄羅斯。

    英國的情況「喜憂參半」。英國政府提出了10點計畫,包括投資海上風能和低碳創新。然而,部長們在六個月內經歷一連串失敗之後就取消了綠色住宅補助金,這是一項幫助住宅隔熱的計畫。

    美國的振興計畫也發生變化,拜登2萬美元綠色基金在經過政治辯論後,再生能源等領域創造綠色就業機會的金額減少了。拜爾表示,美國振興計畫的全面影響尚不清楚。

    專家評估 振興計畫轉向綠色產業仍可行

    牛津大學經濟振興計畫首席研究員歐卡拉漢(Brian O'Callaghan)表示,牛津全球振興觀察站的分析發現了560多個綠色支出的例子。他說,振興支出會產生什麼後果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考慮到新冠病毒的新變種。

    歐卡拉漢說:「儘管目前綠色投資乏善可陳,但政府仍然有很大轉型綠色產業的空間,足以兼顧經濟復甦和環境進步。」

    奧卡拉漢說,疫苗計畫會幫助各國為振興基金做長期的規劃,這將有助於綠色投資,「政策制定者必須考慮如何將綠色振興措施與傳統的中性支出結合,例如要求新醫院具有最高能效標準,要求新學校100%由再生能源供電,或要求所有政府資助的建設遵循綠色採購標準。」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巴比爾(Edward Barbier)表示同意,「可以理解疫後振興措施不如預期來得對環境友善,但它對環境造成傷害還破壞自然令人無法接受,而且最終會因無法阻止氣候危機和其他全球環境風險而變得更糟。」

    他呼籲G20部長和領導人在11月Cop26氣候談判前的會議上,討論疫後振興和氣候危機議題,加緊腳步。「G20必須在這樣的全球戰略上擔任領頭羊。正如這份報告所顯示的,到目前為止,他們沒有做到這一點。G20必須立即接受這個挑戰,並開始制定武肺後綠色振興戰略,作為全體的優先事項。」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46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