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引入日本技術 辨識鳥類更精確 天氣風險公司投身離岸風場監測

    報導/陳文姿

    繼2019年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海洋風電完工運轉後,今夏將有三座離岸風場接續登場。位在雲林的允能風場預計6月開工。今(27日)天氣風險公司宣布,3月與允能風場的開發商達德能源(WPD)簽下近7000萬台幣的風場營運期間鳥類調查統包契約。

    這項調查將由國內最大的氣象公司——天氣風險公司領軍,團隊包括日本氣象協會、台灣本地供應商、鳥類專家台大森林環資系教授丁宗蘇。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允能風場是目前亞太區最大規模的單一離岸風場,這次生態監測計畫由台、德、日合作,尤具指標意義。引入的技術將根留台灣、更可望走向亞洲。

    3
    天氣風險簽下達德能源風場營運鳥類調查合約,各界出席表達期待。攝影:陳文姿

    引入日本鳥類監測與辨識  技術根留台灣

    允能離岸風場總裝置容量為640MW,預計2021年底前完工,總興建金額約940億元。營運期間鳥類監測計畫預計從2021年下半年展開,執行三年。

    彭啟明說明,日本氣象協會早在陸域風機環評階段就發展出很好的鳥類監測技術,運用人工智慧(AI)做鳥類判別。引入的技術會與台灣的AI、鳥類、氣象人才共同執行。他強調,技術會根留台灣,更會走出台灣,服務全亞洲。

    天氣風險公司表示,這套監測系統將使用高效能雷達、熱顯像攝影機以及音波麥克風等,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紀錄。以日本技術加上國內鳥類專家實務經驗,進一步提高辨識機會。

    丁宗蘇指出,允能風場以燕鷗較多,過境鳥比較少,鳥的數量跟種類隨四季變化很大。風機架設前,往往要靠船隻出海才能取得資料。營運期間則可將雷達等設備架設在風機上,再透過分析來區分鳥的類別。辨識程度仍有限制,恐還無法細緻分辨是哪一種的鳥。

    彭啟明表示,以雷達來辨識鳥類、判斷是否碰到風機、遇到風機的反應等,這些過去都沒有人做。這次引入日本技術,可說是亞洲最複雜的離岸風電鳥類生態監測。用在亞洲最大風場,更具代表意義。未來,日韓離岸風場監測可能都比照本規格進行。

    7
    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說明本鳥類調查案的技術與合作過程。攝影:陳文姿

    生態監測資訊公開 力求風場鳥類共存

    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表示,透過監測調查掌握通過台灣海峽的鳥類,有了這些資料,未來台灣擴大離岸風電容量時,就可以避開生態敏感區域,讓生態與風機並存。

    王雲怡說,很多人擔心風機會破壞鳥類生態,訴求不要開發就沒有破壞,這問題其實可以透過科技與科學解決。有了監測數據後,廠商避開生態敏感區,就可以獲得社會信任與支持。

    台灣長期缺乏海上生態調查資料。近年在離岸風場環評要求下,開發商展開一連串生態調查。這些資料多經過整理才公布,不易整合分析。針對外界訴求開放資料的聲音,王雲怡表示,在沒有違反相關法規的情況下,會盡量公開。

    受疫情影響,達德能源營運長歐貝合信(Achim Berge Olsen)、日本氣象協會理事長長田太(Futoshi Osada)以錄影代替出席。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能源局局長游振偉、民進黨立委洪申翰等均出席表達對風場與能源轉型的期待。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467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