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全台最大台南海淡廠 年耗3億度電卻沒減碳規畫 環評補件再審

    報導/孫文臨

    今(2021)年台灣碰上百年大旱,用水管理引起討論,經濟部水利署加速多元水資源開發,規劃在台南將軍新建全台最大的海水淡化廠,環保署今(13日)舉行該案第一次環評初審。

    台南海淡廠每日產水達20萬噸,但每年耗電量超過3億度,將增加15萬噸碳排放。環委要求,開發單位應加強溫室氣體的抵換、提高綠電占比。也有多位環委質疑興建海水淡化廠的必要性及落腳台南的合理性,最後決議本案補正再審。

    環保署今(13日)舉行「臺南海水淡化廠興建計畫」第一次環評初審。孫文臨攝
    環保署今(13日)舉行「台南海水淡化廠興建計畫」第一次環評初審。孫文臨攝

    本島最大海淡廠耗資81億 每日產水20萬噸 併入自來水系統

    《環評法》規定,興建或擴增每日出水量1000噸以上的海淡廠需經環評審查。今年春季台灣遭逢百年旱災,經濟部未經環評,緊急於新竹與台中設置暫時性的海水淡化設施,於旱災解除後已停止使用。

    我國目前的海淡系統,主要用於水源缺乏的離島地區。為因應氣候變遷的枯旱風險,水利署規劃在台南市將軍區的青鯤鯓,耗資81億興建永久性海淡廠,每日出水量達20萬噸,是全國最大海淡廠,約可供200萬戶備援用水。該案通過環評後約5年內可完工啟用。

    全台海水淡化廠規劃
    台灣本島有6座海淡廠正在規劃當中。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水利署表示,海水淡化不受降雨多寡影響,今年枯旱後,行政院將海水淡化視為穩定供水的多元水資源建設之一,除了台南,還有新竹、桃園、嘉義等6座海淡廠正在規劃當中。

    台南海淡廠佔地17公頃,要拉一條600公尺長的管線從青山漁港外取海水,將海水經RO逆滲透處理成清水後,併入自來水公司供給工業及民生使用;剩餘高鹽度鹵水則由2公里長的排水管線排回海中。

    開發單位強調,該區域的海流強勁,鹵水經擴散傳輸稀釋後,距離排放口約100公尺鹽度增量僅3~4%,且不會顯著累積,對海洋生態及漁業影響輕微。

    台南海水淡化位置示意圖
    台南海水淡化廠位於台南是將軍區青鯤鯓,現址為國產署的廢棄鹽田。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海水淡化高耗電 年用電達3億度 大增15萬噸碳排放   

    不過,海水淡化每度水約要4度電,若維持每日20萬噸的最大產水量,台南海淡廠的年用電量高達3.1億度,將產生約15.7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開發單位規劃的光電板發電量,僅約525萬度。

    環委朱信指出,海水淡化的高耗電為人詬病,「水可以再生,但電很難再生。」台南地區的水庫長期支援嘉義與高雄地區的用水,若水利署能加強高雄地區的伏流水利用、水資源管理,應可舒緩台南地區的缺水壓力。

    環委簡連貴則建議,開發單位應加強溫室氣體的抵換,說明減碳能源的規畫。他說,該場址現況是廢棄的鹽田,應可配合在地的歷史紋理,規劃鹵水再利用作為環境教育場域。

    水利署則強調,即便加強水庫清淤、水資源區域調度、伏流水與地下水運用,若久旱未雨仍會缺水,「海水淡化不受降雨影響,是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方法。」未來會與能源局討論,盡可能在用電的離峰時間產水,以降低供電的負擔,並減少電費成本,實際的用電量不會到3.1億度。

    光電配置
    台南海水淡化廠年用電量高達3.1億度,規劃的光電只能貢獻約1.7%。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海水淡化成本高 環委戲稱「多元」水資源  建議評估必要性

    由於海淡水所費不貲,每度電成本較現在高出2~3倍。有環委就笑稱,「『多元』水資源開發,真的要花非常多錢。」另有環委建議水利署,應說清楚海水淡化要供水給誰,若是為科學園區、工業服務,應釐清海淡成本由誰負擔。

    環委張學文也認為,在台南設置海淡廠的必要性仍然不足,「海水淡化耗電之外,要把水從低漥的沿海地區送到自來水系統,還要加壓供水,運輸會有額外的耗電成本。」他說,台灣很少缺水,開發單位須提供近年台南、嘉義、高雄的缺水資料。

    環委李育明則要求,開發單位不該只說明海淡廠規劃,「後端清水要從哪裡送進自來水系統,應該要說明清楚。」他也建議,要具體承諾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並說明夏季、冬季的用電差異。

    水利署則回應,台南海淡廠處理後清水將達到自來水質標準,併入自來水系統,「需考量供水管線的大小與水壓,會再與水公司討論對接方法」。

    水利署也表示,如同興建水庫,海淡水成本將由政府、台水公司負擔,「海淡水供給自來水後,能省下水庫水的消耗,對於農業、工業、民生穩定供水都有幫助。」

    未命名
    開發單位表示,雖然有鹵水零排放的技術,但目前無商業可行性。圖片來源:環評書件

    最終環評專案小組決議需補件再審,要求開發單位說明海淡水併入自來水系統的地點,並評估於豐水期降載的規劃,也需就台灣可能的缺電情境下,評估提升雨水、地下水、伏流水等多元水資源開發的可行性。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0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