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2020氣候政策超級年 立委、學者談台灣綠色轉型契機

    報導/鄒敏惠

    隨著疫苗研發的好消息,國內也出現「疫後世界」的討論與想像。但回到疫情前已不可能,受衝擊的「慘業」努力爬起來的同時,新經濟產業也帶入工作機會。

    面對巴黎協定的2050年減碳期程,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站在2020「氣候政策超級年」的分水嶺,武漢肺炎(COVID-19)不僅僅是防疫第一課,更是綠色轉型的契機。

    疫情危機恰是綠色轉型契機。圖片來源:storiesofchange(CC2.0)

    而台灣適合怎樣的綠色轉型路線,環境與公正如何平衡,有機會出現綠色轉型國家隊嗎?2020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即以「疫」起看社會——全球鉅變的台灣社會為題,邀請立委洪申翰與多位跨領域學者,對此提出討論。

    綠色轉型機制:減碳7%只有0.01°C之差 把握疫情減碳紅利

    氣候變遷有如「慢動作」的武漢肺炎。4月疫情正盛之時,《經濟學人》雜誌推出氣候變遷專刊,直指兩者的相似度。防疫有多努力,減碳也得加倍,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全球因為疫情預估將減碳7%,雖是史上單年最大降幅,這樣的減碳幅度,卻只會對全球增溫產生0.01°C之差。

    如何補上缺口,端看疫後振興預算用在何處。趙家緯表示,今年8月底為止,全球花在疫後振興預算有12.2兆元,而研究估計,只要有1.4兆美元花在綠色項目,就能達到氣候目標。「若是走一個綠色振興的路線,就有可能讓今年度減少7%的幅度可以持續下去,並達到巴黎協定增溫1.5°C內的目標。」

    綠色振興不只是擴大投資綠色產業,當高污染產業紓困有求於政府,政府管制也應適時介入。趙家緯指出,尤其是過往難以要求的鋼鐵、航空產業,法國政府就針對法國航空制定綠色條款,以紓困換來碳排減量等規範的建立。此外,疫情後不少國家大規模舉債,出現財政缺口,另一個管制手段綠色稅改,正好是填補工具。

    不過,台灣居於防疫優勢,也可能喪失這一波疫情的減碳紅利。趙家緯表示,相較全球的7%,預估台灣今年減碳幅度僅有1.5%。

    綠色轉型國家隊? 氣候政策還拉得動 應設計屬於台灣的公正轉型

    錯過轉機,未來趕進度可能更辛苦。那麼,國內氣候政治還拉得動嗎?洪申翰從國際經貿情勢指出,歐、亞多國都陸續訂出碳中和目標,相應的產業面、供應鏈的碳管制作為也會快速跟上。尤其,這些都是台灣的主要貿易國。「這些國家之所以定碳中和目標,不是只有一個數字而已,」洪強調,當主要貿易國都開始採取碳管制,如果台灣超前部署,就是創新的機會,反之則是產業風險。

    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則提醒,綠色振興不僅是政府對綠能的投資增加,公正性也是當中重要一環,綠色轉型需要全面顧及社會正義。

    以英國為例,最近才修正禁售汽柴油車的禁令,將從2040年提前至2035年。而我國2017年提出的2035禁售燃油機車、2040禁售燃油汽車政策目標,卻以夭折收場。

    我國2040電動車化政策被迫喊卡。資料照。孫文臨攝

    洪申翰坦言,當時不管是來自消費者、用路人與產業界的質疑,政府都無力回應,直到2018年民進黨地方選舉大敗,「這件事被拿出來首要檢討,認為是非常關鍵的選舉落敗因素。」洪申翰總結道,政府貿然推動的轉型政策,馬上就會被結構懲罰,「結構懲罰就是選舉。」

    至於如何避免落入結構性懲罰,台灣又適合怎樣的路線,甚至是綠色轉型國家隊的可能,洪申翰認為,市場化和國家政策都有其發揮空間,而「這是一個要去重新設計的框架。」

    他表示,不論國家介入的程度為何,訂定綠色轉型目標之時,政府是否握有相關配套,讓所有受影響的人與產業邁向公正轉型,特別是台灣為數眾多的傳統工廠和中小企業。「如果要講超前部署的話,反而是要超前處理這一段。」

    劉仲恩也回應表示,其實社會學在推動的社會設計,就有很多可以接軌的機會。趙家緯則補充,美國綠色新政的規劃者也是社工背景出身,且現在各國互相較勁,拚防疫、比減碳,台灣也不落人後。在這樣的同儕心理之下,可說是氣候政策最後的機會之窗。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50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