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如何吸引低碳投資? 企業的氣候揭露從「科學基礎減碳目標」開始

    文/葉乃箏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對投資人和資產管理公司來說,該如何判別一間企業是否值得自己的低碳投資?其實通常大概會從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以及氣候相關資訊揭露來判定,也是企業不得忽視的。
    氣候變遷因應能力逐步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這幾年,氣候變遷因應能力逐步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指標之一,愈來愈多實體風險(例如:極端氣候災害風險)和轉型風險(例如:面臨能源轉型政策與經濟情勢)不僅大大影響企業營運,也左右投資人的選擇。國際上就流傳這麼一句話:”Climate risk is investment risk!”(氣候風險就是投資風險),實在形容得很恰當。

    不過,對投資人和資產管理公司來說,該如何判別一間企業是否值得自己的低碳投資?其實通常大概會從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策略,以及氣候相關資訊揭露來判定,也是企業不得忽視的。

    企業永續揭露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是一項

    要做永續揭露,國際上其實有很多套方法學可遵行,其中一套是設定「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 SBT),以全球控制暖化趨勢在2℃之內的總碳排為基礎,藉由科學方法及權重計算方式,算出全球碳預算下,特定產業合理的排放減碳額度。

    根據這套倡議,企業必須了解排碳控制權在供應鏈中的哪個階段,若該階段排碳量大於整體供應鏈的40%,則必須被納入減碳目標中。當然,除此之外,企業也需定期檢視和確認初級資料,如此才符合SBT一直強調的「科學」驗證精神。

    而盤點台灣目前遵行SBT倡議的企業,大約僅僅四家而已,相較於我們鄰國日本,境內已有56家企業加入,數量上堪稱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顯然國內企業都得再加把勁。

    根據SBT倡議,企業必須了解排碳控制權在供應鏈中的階段,並試圖加以管理。圖片來源:Pixabay

    揭露氣候風險 台灣企業的困境和驅動力

    台灣在參與SBT倡議的積極度相對弱一點,也不是沒有原因。永續台灣基金會秘書長莫冬立就指出,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上扮演的角色,侷限了目前產業結構,放眼望去仍大多為代工型行業,品牌商的比例相對較低。另外,因為國情特殊,台灣企業也較少參與國際型會議和倡議,某種程度上與國際氣候趨勢及行動「斷軌」。

    不過,近年來多家企業陸續成立企業社會責任委員會,確立了推廣永續的正當性和定期溝通機制,甚至有更多企業從上下游尋找合適的氣候行動夥伴,像是聯合客戶力量去影響供應商,或是透過採購工具(供應商評選條件)來製造誘因。未來,期盼有經驗的企業能組成倡議平台,提供氣候變遷資訊和氣候行動經驗、互相交流,也許便能逆轉困境。

    有更多企業從上下游尋找合適的氣候行動夥伴。圖片來源:fauxels

    國際上永續性揭露 究竟到不到位?

    接著看到國際上目前很流行的另一套方法學: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TCFD),是現今大多企業揭露永續指標的依據。但根據歐洲報導實驗室(European Reporting Lab) 針對150間歐洲企業進行調查,發現多數企業在永續揭露上所提供的資訊,不足以反映其真實因應氣候變遷風險的營運策略和管理。有趣的是,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許多亞洲企業的永續揭露上。

    怎麼一回事呢?首先,企業永續報告在呈現TCFD四個構面上並不平均,特別是在治理這一塊上,經常僅將治理架構做揭露,卻缺乏詳細流程的說明。如此一來,容易讓人懷疑企業只是單純對外宣示,但實際上內部治理卻未因應氣候變遷風險進行實質轉型。

    再來看到氣候風險管理,企業多數對轉型風險描述較為詳盡,但實體風險的敘述卻乏善可陳。深入探究其原因,可能部份歸咎於本土可利用之研究和數據的缺乏,讓企業少了進一步評估的資訊依據。

    除此之外,情境分析的產出更時常令企業頭大,最常出現的問題是,企業僅提出單一情境分析或選擇較容易達到的情境作揭露,但事實上氣候風險預估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應具備多情境的評估,才能展現企業的氣候韌性。

    整體來說,目前上述這幾項揭露品質,與投資人預期的有落差,不過這也是公司可以精進氣候資訊揭露的方向。要想比別人吸引更多低碳投資的企業,不妨參考看看。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想吸引低碳投資 企業該如何精進氣候揭露?〉

    參考資料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46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