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電腦幫你省 科技挑戰老舊建築智慧節電

    也許你想知道

    建築管理系統必須具有適應未來新發展的『彈性』,具備『可智慧化』的能力,所以設備可以隨時更新,無論是局部更新,或是換別家公司的產品,都是相容的,讓建築順利地與時代新技術接軌。

    報導/陳文姿

    省電不一定要刻苦。忘了隨手關燈,電腦幫你關;辦公大樓下班時間進入節能模式,設備快壞掉前提前預警,抓出哪邊消耗過多的能源。省電兼顧舒適,這是建築能源管理系統的強項。看上這股潛力,歐盟於今年生效的《建築能源效率指令》提出新指標「建築智慧指標」(smart readiness indicator),要讓新舊建築更節能。

    但是,舊建築也能智慧化嗎?科技更新極為迅速,能源管理系統會不會很快被淘汰?能源管理與自動化系統大廠施耐德電機積極參與柏林的智慧城市計畫,從它們的經驗或許可以看到解答。

    能源用在哪裡? 掌握資料更節能  

    智慧園區EUREF campus是柏林研發智慧城市與智慧交通的重要試驗基地,施耐德電機所在的辦公大樓就應用了自家出產的建築智慧管理系統。

    這棟出租辦公大樓每層樓可設定不同程度的能源管理,依據不同公司的需要下班後進入節能模式。施耐德公司所處的樓層,每間房間都可進行個別管理,設定使用者離開後幾分鐘進入節能模式。一樓的面板顯示整棟大樓的溫度與設備狀況。相較於同類型建築一年可節省22.5萬度,這不僅是自動化管理的成果,使用者行為也沒被忽略。

    施耐德電機新能源系統商業發展主管寶格納(Kristina Bognar)解釋,每位使用者會定期收到詳細的水、電、冷暖氣能源使用資料。此外,還可以拿到一個彩色分析圖,讓大家檢視自己的用電習慣與其他人的差距。基於隱私保護,這個圖表沒有數據也沒有人名或公司名。

    除了省電,能源監測在管理上也有很大的作用。系統在感應器資料異常時會主動通知技術人員,提早解決設備問題。

    另一用途是能源使用效率的分析,除了屋主可以了解能源浪費的狀況,德國政府規定大企業必須定期接受能源檢查(energy audit)。有了能源管理系統,寶格納笑著說,檢查員不用到各設備一一查看,只要下達指令就可以得到所有能源使用資料。

    施耐德電機大樓採用建築智慧管理系統,並融入園區的智慧電網管理。攝影:陳文姿。
    施耐德電機大樓採用建築智慧管理系統,並融入園區的智慧電網管理。攝影:陳文姿。

    介面開放 軟硬體隨科技更新

    新科技聽起來很棒,但有一派建築師對此不以為然,批評的理由是:「一棟建築使用年限是五十年、甚至百年,這些科技撐個十年就『落伍』了。」

    「在過去,科技創新的週期是七年,後來縮短為三年。而現在,幾乎每半年就會有找到新突破或是新應用。因此,建築管理系統必須具有適應未來新發展的『彈性』,具備『可智慧化』的能力,讓建築順利地與時代新技術接軌。」寶格納說。

    什麼叫「可智慧化」?寶格納進一步說明,線路配備都以標準規格或標準介面預留好,軟硬體介面都採開放標準。所以可以設備可以隨時更新,無論是局部更新,或是換別家公司的產品,都是相容的。

    施耐德EUREF campus大樓就是一例。依據屋主要求,這棟出租大樓僅兩個樓層是以辦公室為單位進行能源調控,其餘則以樓層為單位。但因為線路都已事先預置。當其他樓層房客要求個別辦公室管理,只須簡單的施工即可。

    施耐德電機建築能源管理系統的即時資訊
    施耐德電機建築能源管理系統的即時資訊(圖為每個區域的溫度狀況)。攝影:陳文姿

    無線智慧管理  舊建築也適用

    建築節能的最大的挑戰在既存建築。新大樓在規劃階段就可以置入科技系統與管線,但為數廣大的舊建築只能「打掉重練」?施耐德提供另一個選擇是──使用無線感測與控制裝置。

    無線能源管理可以避免建築翻修敲敲打打的混亂,還有附帶優點。寶格納說,在屋主對能源管理還有疑慮,或是預算有限時,無線系統可以進行分階段裝置,例如先裝在部分區域如廚房或客廳。等看到成效後再擴大到其他區域。

    歐盟新趨勢  建立「建築智慧指標」

    今年七月歐盟《建築能源效率指令》(EPBD)生效,要求各會員國2020年3月前建立「建築智慧指標」。目前具體立法方向未明,可能的情況是,一定規模的大樓都需要提出智慧程度的指標,再藉由公開比較或獎勵機制,讓建築朝智慧科技前進。

    「這是非常好的消息」,寶格納指出,「不只是對施耐德,而是對整個產業」。

    施耐德電機新能源系統商業發展主管寶格納(Kristina Bognar)
    施耐德電機新能源系統商業發展主管寶格納(Kristina Bognar)解釋說明大樓管理面版的功能與即時資料(圖為每個區域的溫度狀況)。攝影:陳文姿

    相關連結

    COPYRIGHT © 2021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計畫名稱:永續科學研究計畫「臺灣2050零碳社會的轉型治理分析與實踐」
    本網站由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環境資訊中心共同更新維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地址: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514室 電話:02-33668422

    文章瀏覽點擊數
    1466836